第二十一章 最後的營地(中)
作者:拉拉袖      更新:2021-10-04 15:29      字數:3594
  北山關就這樣一條道,穿關而過,另一頭是南關村出村就是往武鄉縣,當年八路軍總部就設在此地。

  第二天,等5人組成員了解了地形地勢後,就把百戶所的人全放了,當然把所有刀槍全收走了,讓李衛部分為2隊,分別在北山關和5公裏外的南關村口設路卡,許進不許出。

  經過一個多月的訓練,李衛部13人,有點成軍的味道了,還練習了打靶及手雷的使用,一人一馬分為2個小隊,一隊由李衛帶隊,聽從好玉林指揮。二隊由原二道灣堡小旗林阿毛擔任領隊,聽從朱康指揮。

  李衛隊7人,配置對講機一台,武裝帶七條,手雷14枚,雁翎腰刀各一把,望遠鏡一副,頭盔7頂,95式半自動步槍一支,彈5發,由李衛分配給隊員。

  林阿毛隊6人,跟李衛隊配置一樣。

  我們在這裏5天了,聽老魏說,道路已經整修到一個叫分水嶺的小村,那個村地麵平整,有一個開闊地,明天就把營地往前遷移到分水嶺,這樣挖機不必每天開著來回了,浪費柴油,現在柴油不夠用。

  張恒一每天帶領一支小隊3人組跟著挖機警戒開路,也是來回跑,林學啟帶領二組負責營地警戒,女人們每天早上就是收取穿越福利,各種物資分別歸類,物資很雜,幾乎樣樣全有,張天樂說了,“每一樣現代東西,全是寶,不能扔掉,那怕是一個破了的塑料袋,因為加熱融化後可做成密封圈等,替代我們沒有的橡膠,關建林車上全是寶。”

  原因是這車還沒有最後完工,他把工具全留在了車上,而這些都可以複製的,電動的工具很全。

  費見深說,“最重要的東西是一整套鑽頭,板牙,以後可當工具鋼用,想想啊。如果沒有這些,切削鐵器鋼材用什麽來切?

  還有大大小小的螺絲螺母,鋼的,不鏽鋼的全有,最小3毫米,最大22,一把遊標卡尺也是很寶貴的,還有一樣重要東西是閥門,現在收集到的全是小閥門,關建林車上有一個大的截止閥 ,大約是2寸的,不過是壞的,當時被當成了壓石使用,不過有總比沒有好,壞了就修,當然這些以後都可是做,可在起步階段有了這些就省力多了。”

  張天樂又道:“總算在孫國濤的車上找到蚊帳,這個很重要,現在是5月份,晚上還很冷,可到了7月就知道,如果沒有蚊帳是多麽痛苦的一件事,當然大家睡車上沒事,如果睡在外麵大帳篷裏就不行了,現在有了現代的蚊帳,鬆了口氣,還能把蚊帳做成各種防蚊蟲的麵罩,到了盛夏不光是蚊子,還有各種蒼蠅,對,是各種,明朝這些蚊蟲是很多的,多的讓你懷疑人生。”

  第6天了,大家排排隊上路了,前往分水嶺,路麵經過拓寬後車隊很順利到達了這個小村莊,就是山凹中一大塊平地,這小村也就7戶人家,車隊也就不去管他們,紮營就是,挖機又一次上路拓寬路麵,其實真要修一條路還要挖出排水溝,還要考慮加固路麵被雨水衝唰後的塌方,可現在挖機主要是拓寬,就靠著山崖一邊挖,挖出路麵有3米左右就成,張恒一負責用卷尺量,在路的邊邊上不時插一根小木棍,表示車輪要在小木棍內是安全的,隻要大車能通過就成,根本就不管別的。

  在這個小山村裏又等了3天,等來了那個北山關的百戶,被李衛部攔下,許進不許出,也就是從武鄉進不攔,反之則攔住,沒什麽好說的,請回!這也是5人組商定後決定的,就怕有人通風報信,免的又會有殺傷。

  又是一個6天,路通了,前麵好像不用挖了,出大山了,大家又一次排排隊上路了,很快,中午時分就來到了一個叫孟樓溝的地方,前麵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總算到達了一塊平地,其實這是一塊山中的盆地,麵積大點而已,傍晚時分到了湧泉村,紮營休息。

  張天樂躺在床上嚷嚷著道:“明朝開大卡車,挖機開道,想想也很刺激的,好在接下去的路,全在河邊走,碰到有過不去的地方挖幾下就成,不用像前麵這樣每天不停地挖,嗬嗬!”

  費見深在電腦上看著幾張以前下載的地圖回道:“估計還的走10天才能到達黎城,進黎城的路也不好走,黎城四麵環山,通往長治的路又有濁章河擋著,還不知道有沒有橋,如果隻有渡船的話,隻能架橋了,對了,明天還得過武鄉縣,那可是當年八路軍總部所在地,可如今的武鄉敗破不堪,當年八路軍進駐時,哪裏隻是一個村落樣子。”

  第二天,大家跟往常一樣,也習慣了,快要2個月了,每天就是趕路中,路況還好,雖然坑窪不平,中午時分就趕到了西河底村,距武鄉隻有10裏,有人在手台中說道,要不我們學一下八路軍,在武鄉發展算了。

  張天樂馬上說道:“武鄉發展不開,平原地太小,當年八路軍隻是設立總部,不是發展生產,而我們要一個安定環境,能發展工業的地方,黎城是個好是方,距長治近,而長治現在就有許多明朝的煉鐵工坊。”

  經過武鄉時,大家全趴在窗口往外看,林家嘉說道:“這就是八路軍總部呆的地方?”大家全哈哈笑,這叫聞名不如一見。

  過了武鄉後就又要進入大山了,好在是沿著河流走,說是河流,其實就是兩山中間的山穀匯成溪流,水量大,河麵寬,此時因降雨少,河床中露出許多沙包跟石頭。

  公元1643年5月30日,明崇禎十六年,清崇德八年,經過一個多月的長途跋涉,聽到前鋒在手台喊道:“我們到達辛安泉鎮了,這一路走來,不容易啊,我們總算要到了。”

  張恒一馬上說道:”前鋒先不要進鎮,沿河尋找能過河的橋梁,如果沒有就尋找過河的灘地。”

  褚老說:“記得以前有鐵路橋的,橋的地方在河的最窄處,去找找,這裏可是好是方啊,有溫泉,有小江南之稱,濁漳河古代稱漳水,因河水帶有大量泥沙固稱濁漳河 ,現在是枯水期,正好能搭橋,大家看,就中間有河水,水流還是很急的,大都河床全露裸,到下月中旬起河水就會暴漲,起洪水時,水流很大,每年6月到次年2月河流湍急,所以我們來的時間剛剛好。”

  一小時後,前鋒回報,在辛安泉鎮東麵河麵最窄,河上有坐木橋,可通行人,抬轎,過車寬度不夠。

  張天樂道:“有橋就好,咱們還是老辦法,加固加寬,省力簡單,如果沒有橋,要新架橋的話就麻煩了,用樹木在橋一邊加立柱,密集一點,邊上加幾根圓木就能過,這樣也能把原來的橋加固了,隻要能把車開過去,加多少圓木都沒關係,把車隊開進鎮裏去,以後這個鎮也是我們的前哨站了。”

  車隊就在木橋邊選了一塊河灘地紮營,反正已做過一次了,大家全熟門熟路了,在鎮西邊樹木很多,古代就是這點好,沒人跡或人口稀少地樹林很多,有些還是原始林。

  林中豪又在鎮裏招人了,一天工錢50文啊,砍樹,就砍樹啊,中午管飯,白麵饅頭管飽隨便吃,有肉有菜啊,看到了嗎?就去河邊許多大車哪裏報名,還有木匠,建橋的木匠,工錢加倍,大匠加10倍,工錢每天結清,不拖欠啊!

  在營地前,原李衛部的女人在揉麵,老人們正在搭灶,幾個12歲的大孩子去砍柴了。

  王德發搬了折疊桌椅在登記,張恒一帶著一組維持秩序,李衛組在鎮北警戒,林阿毛在鎮南警戒。二組榴彈組在營地警戒。解林和、賈建軍、潘衛業負責發放工具,組織人手,安排活計。

  其實,現在的辛安泉還稱不上鎮,一個百多戶人家千餘人口的小鎮,鎮中有溫泉湧出,2個大戶,南北一條大街,東西一小街,在木橋處形成一個十字路口,也是鎮中心,沒有官府及兵丁駐防,平時治安就靠大家族了,這也是封建社會在低層的社會結構,官府行政隻到達縣一級,縣以下就是大族和鄉紳管理了。

  鎮中王大戶聽說從外麵來了一夥怪人,說是要修橋,在招人手,就匆匆趕來了,王德發接待,“哦!原來是王員外,失敬!失敬啊,我等乃是朝廷直派駐潞安府守軍,進駐黎城,今日起,辛安泉也是我等接管所在,現在守軍要過河,原木橋不堪用,大車馬車過不了河,所以正在搭橋,把原來的木橋加固加寬。”王德發心想,再過幾月李自成就占西安了,這裏也將成為大順朝了,誰還去核實我們的來路,管他呢,先蒙一把再說。

  其實,王員外也不是懷疑這些外來人的來路,你說什麽就是什麽,來這裏的原因是另有它事。

  王員外見禮後說道:“不瞞大人,這橋不好搭啊,我們每年就要搭建一次,到了枯水期後,就把來年被衝垮的橋再修繕一遍,花費不少,遇雨後這河水太大,怕大人白花力氣,得不償失。”

  王德發問道:“看這橋的建法,你們每年都是這樣搭的橋?”

  王員外道:“也問過搭橋的工匠,說是除非搭建拱橋,不然橋柱抵檔不住河水日夜衝擊,前年為了不讓河水衝垮橋柱,就在橋柱前打了幾排圍樁,結果還是不可。”

  嘶!王德發倒吸口冷氣,這可是新情況,以後這坐橋,對我們也是很有用的,古人工匠的智慧不比現代差,不能小看,得重視起來。

  王德發鄭重地一掬道:“多謝員外指教,請問搭橋工匠現在何處,能否請來。”

  王員外回道:“這個好說,貴方搭橋也是造福鄉裏,我把搭橋工匠請來就是,還有,本鎮曆年來為了修這橋,多多備有長木,如需要可取用,不知如何作價。”

  王德發問道:“曆年來王員外是怎麽作價的?”

  王員外道:“二丈者為二錢銀,一丈者為7分銀,一丈下者為20文。”

  王德發道:“這個好說,就拜托王員外快快招集工匠民夫,我等急用,時間不等人,這河水看著就要漲起,錯過時日悔之晚矣!”說完就拿出一包300克原包裝精鹽,說道:“這點意思請笑訥。”

  王員外也不客氣,接過鹽後雙手一恭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