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鹽的價值(上)
作者:拉拉袖      更新:2021-10-04 15:29      字數:3225
  經過一夜休息,一早就列隊出發,沿著桑幹河一路向南,在這裏,桑幹河將變為原子河,現在的隊列是,重卡後麵3輛重機摩托,丁三公子2輛馬車,不過一輛馬車已被李衛部占了,後麵是李衛部六輛驢車及昨天繳獲的16匹好馬,全用作駝貨,把繳獲的刀槍箭甲捆紮好,另四匹帶傷的空馬,走路沒問題,需要時日養傷,舍不得扔也就帶上了。

  今天這一路走的很順,路寬地平,遠處西北麵的山嶺隱隱可見,

  到下午時,遇到一列商隊,全是車轅大馬 ,整整有上百輛之多,全停路邊讓行,也不理會,商隊的護衛全拔刀而立看著車隊擦身而過,目瞪口呆中,最後費見深燒包地打開車頂天窗,露出半身,學著古人恭手對著路邊看上去像管事的2人,大聲說道:“多謝承讓,後會有期!”引的2管事模樣的趕緊回禮,一臉懵逼。

  傍晚時分,車隊來到了一個叫神頭鎮的地方,這小鎮就一條直街,官道穿鎮而過,在鎮南原子河上有坐7孔石板橋,前麵探路的好玉林回報,車隊怕是過不去,不是寬度不夠,寬度3米,正好,(古時一般的城門洞就是3米寬,剛好能同是過2輛馬車),就怕會壓斷,車隊隻好停了下來,經過張恒一再一次觀察後,看到石板雖然厚,卻不勻,中間有幾塊還有明顯斷痕和殘破,經過5人組商量後,決定在鎮南桑幹河邊紮營,這一次紮營跟以往不同,在營地周圍用挖機先挖出一條溝渠,寬度正好是挖2鏟,大約1.5米左右,深度2米,中間留一個3米的道連通官道,為什麽要這樣做,是因為距鎮太近,其實就在鎮邊上,為了不引起圍觀,最重要是防盜,不讓陌生人溜進營地,挖掘機開動了2個小時,把所有柴油全用完了才剛剛挖好,營地緊靠河灘一個高地處,挖起的碎石土放在營地內側,這樣無形中又多了一道土坎牆,溝的深度又加深了不少,這也是古代行軍打仗紮營的巧門。雖然營門處沒有門,就用一顆小樹做成了橫杆欄著,由李衛部派出2人輪班值守,看上去還真不錯,有點像鬼子據點的味道。

  丁三公子呆立在溝渠邊,眼望著挖掘機喃喃自語:“真是利器啊,有了這淫巧機器之物,還要人做什麽?這幫人越看越不簡單,好像也沒領頭之人,每做一件事卻調理清晰,含義悠長。”

  其實丁三公子這一天來,被震撼到的事有無數,決定要好好查看,現在趕他走,還不願意呢。

  其一,早餐送來的是方便麵。來人簡單地教會一下怎麽個食用法就走了,那種滑滑亮亮的紙拆開,倒出裏麵的麵食,看了半天也想不出,這彎曲的麵為什麽會是一整塊而不散,來人說放在燒沸的水中就會變軟,這些小紙包裏是鹽和調味用的,拆開倒進去可食,一人一包,3人三包。

  這味道濃鬱,香辣可口,鮮美無比,麵條彈牙勁道,這是怎麽做到的,這紅紅的紙上缺筆少劃寫著康師傅牛肉什麽這麵字,缺筆太多,隻有半個麵字,反過來,這些小字精美異常,還有圖解食用之法。

  一個上午,三人就在馬車中反複研究方便麵的包裝紙。

  其二,李衛部派人送來的是麵餅,這麵餅就是當地人吃食,可搭配的是一小瓶醬菜,也就是八寶十錦菜,裝在一個玻璃瓶中,在明朝人眼中那就不得了,不是醬菜本身,而是這玻璃瓶,擺弄了半天也打不開,用力太大怕弄壞了,最後厚著臉皮找李衛部的人,隻見那人用手一擰就開了蓋。

  接下去一個下午三人在車內反反複複地研究這玻璃瓶,密封蓋的開合技巧,重要是瓶上的貼紙,上麵的缺筆字太多,有些符號聽也沒聽說過,好多字認得,意思卻不知,好多不認得,比如這SB-T10439是什麽意思?250克又是什麽,真空消毒是什麽,最大疑問是,不值錢的醬菜裝在一個稀有玻璃瓶中,這不是金罐子裏裝臭豆腐麽。

  其三,就是這挖溝之器,一挖就是一大車的土石,再看那幫人的營地中,自會發光的燭燈,比蠟燭明亮數倍卻不見火苗煙氣,這些全不是人間之物啊,現在回想昨夜哪些能連續發射的火銃,不用點火,也不用裝彈,區區幾十人,打退了三千人馬的進攻,哎呀呀!這些是什麽人,來自哪裏,又往哪裏去?

  鬧哄哄地一夜後,早上王曉琳、李美芝、馬克琳、程晨一幫女人說是要去鎮上誑街遊玩,經5人組商量後同意她們去,不過由好玉林、朱康警戒一起去。

  費見深說:“這二十多天,全在緊張當中,難得今天有空閑,就讓她們放鬆放鬆也好,不然精神壓力太大。”

  褚老說:“她們去放鬆,我們卻沒時間放鬆,現在就商量出一個過橋的辦法。”

  林中豪接口道:“沒有什麽好辦法,唯一的辦法就是用木頭加固這橋,大家看,這橋每一孔道的誇度太大,我們用木樁在每孔中間2邊固定,在石板下麵做橫梁,特別是中間石板有斷紋處多加橫梁,這樣我數了一下,共9根橫梁,就用圓木,18根木樁,接下去就是砍樹,也不用大樹,直徑15至20公分最好,這樣工程也不是很大,從鎮上找幾個木匠、鐵匠和民工2–3天就能完工。”

  張天樂馬上說:“這辦法好,誰還有補充嗎?沒有的話,就這麽決定了,林中豪負責找木匠和民工,工錢就是米麵和鹽,這些在明朝就是硬通貨,我跟老費去找樹林,恒一負責工地警戒。”

  為了確保女人們誑街安全,李衛部還派出5人前後警戒,主要為了跟當地人溝通,免的有誤會節外生枝,林中豪帶著2名李衛部人員請木匠和鐵匠,鐵鋪有3家,可木匠隻有一家做木桶的,好在用木匠隻是做木樁,把一頭削尖,在橫梁處釘騎木,技術含量很低,鐵匠主要是打鐵釘、騎釘,也不是什麽技術活,民工就難了,一時半活還招不到,最後隻招了3個閑漢地痞。又用3包300克裝的含碘精鹽在鐵匠鋪換了3把斧頭,分配給了3閑漢,鎮西有一片小樹林,正好用來做成木樁及橫梁,直到中午時分,砍了有7棵樹時,從河東急匆匆跑來一管家模樣的人,說這些樹是他們東家的,跟著林中豪要賠償並停止砍伐要討說法,話語聽氣來雖然客氣,可威脅味道很濃。原本林中豪想不理采的,可一想沒這個必要,用現代人的思維當然是,砍人家的樹就要先理賠,就好言問道:“我們需要30棵樹,賠償多少啊?”

  那管家說道:“這個我也不清,得問過東家才行。”說完又急急地過石橋而去,過不一會,那管家帶著東家老頭,二個長隨模樣而來,這時,林中豪用手台早就把這個情況通知了營地對外聯絡組成員,就在河邊褚老和吳一就攔下了這些人,褚老說道:“這位老哥,我們是外來的,路經此地,有大車要過橋,怕這石橋承受不住壓壞,所以想用鎮西的樹木加固,好讓大車通過,不知此地的樹是有主的,請海涵。”

  說話不亢不卑,說明來意,那東家也不是難纏之人,就坡下驢道:“好說,好說,不過這樹林是我們辛莊辛家的,要樹木花銀兩就可。”

  褚老回道:“不知辛東家要多少銀兩啊。”

  那東家回道:“這樣吧,你們也是為了修橋,就按一棵樹一兩紋銀怎樣?”

  其實現代人對明末的銀兩價值還真不清楚,吳一聽說是一兩,就滿不在乎地說道:“好!就一兩,”又從兜裏拿出一包300克包裝的精鹽,給了東家道:“你看看這個值多少銀兩。”

  管家搶前一步,接過鹽,反複看了仔細,吳一說道:“可以打開,看看裏麵是什麽。”說完用一把折疊小刀戳了一窟窿,立馬從白色紙袋中灑出細細鹽來,一邊吳一又說道:“可以嚐一下。”

  管家一臉疑惑,用手指拈了一點,放口中償償,這一償不打緊,驚的管家連雙手也抖了起來,手裏的鹽隨著抖動,淅淅漱漱撒落下來,隨後激動的大叫“東家,是鹽!是鹽啊!”

  邊上的2個長隨疑惑了,“鹽就鹽唄,沒吃過似的。”

  隻見管家一瞪眼,“你們懂什麽?此鹽非彼鹽。”

  明代食鹽多苦澀,其實也有好的鹽,稱為白鹽,是西南鹽井所產,山西的鹽全是鹽池所產,因提取工藝落後,加上官府限量專賣,平常百姓想要吃點鹽是很不容易的,鹽的品種也多,比如還有黑鹽、赤鹽、胡鹽、柔鹽、臭鹽、馬齒鹽等等,按照產地區分,還有石鹽、傘子鹽、木鹽、蓬鹽、崖鹽。平常百姓吃的最多就是黑鹽跟赤鹽,在西北地區就是赤鹽多,此鹽中含硫較高,聞起來有股氣味,而黑鹽多雜質,有泥土腥味。

  明朝的鹽還有一個特點,特別是在西北和關外,鹽是結成大塊的,就跟一包香煙大小,吃時,就在食物上擦一擦,要不就用刀刮一刮,刮下點鹽末出來調味,當然也可以搗碎了吃。

  像這樣,白如霜,細如雪,鹹中帶鮮,純度如此之高連聽也沒聽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