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濰水之戰
作者:
彥文 更新:2021-09-16 12:57 字數:4152
韓信領兵向東進發,還沒渡過平原津,聽說漢王派酈食其已經說服齊王歸順了。韓信打算停止進軍。範陽說客蒯通規勸韓信說:“將軍是奉詔攻打齊國,漢王隻不過暗中派遣一個密使遊說齊國投降,難道有詔令停止將軍進攻嗎?為什麽不進軍呢?況且酈生不過是個讀書人,坐著車子,鼓動三寸之舌,就收服齊國七十多座城邑。將軍率領數萬大軍,一年多的時間才攻克趙國五十多座城邑。為將多年,反不如一個讀書小子的功勞嗎?”於是韓信認為他說得對,聽從他的計策,就率軍渡過黃河。齊王聽從酈生的規勸以後,挽留酈生開懷暢飲,撤除了防備漢軍的設施。韓信乘機突襲齊國屬下的軍隊,很快就打到國都臨菑。齊王田廣認為被酈生出賣了,就把他煮死,而後逃往高密,派出使者前往楚國求救。韓信平定臨菑以後,就向東追趕田廣,一直追到高密城西。楚國也派龍且率領兵馬,號稱二十萬,前來救援齊國。
齊王田廣和司馬龍且兩支部隊合兵一起與韓信作戰,還沒交鋒,有人規勸龍且說:“漢軍遠離國土,拚死作戰,其鋒芒銳不可擋。齊楚兩軍在本鄉本土作戰,士兵容易逃散。不如深溝高壘,堅守不出。讓齊王派他親信大臣,去安撫已經淪陷的城邑,這些城邑的官吏和百姓知道他們的國王還在,楚軍又來援救,一定會反叛漢軍。漢軍客居兩千裏之外,齊國城邑的人都紛紛起來反叛他們,那勢必得不到糧食,這就可以迫使他們不戰而降。”龍且說:“我一向了解韓信的為人,容易對付他。而且援救齊國,不戰而使韓信投降,我還有什麽功勞?如今戰勝他,齊國一半土地可以分封給我,為什麽不打?”於是決定開戰,與韓信隔著濰水擺開陣勢。韓信下令連夜趕做一萬多口袋,裝滿沙土,堵住濰水上遊,帶領一半軍隊渡過河去,攻擊龍且,假裝戰敗,往回跑。龍且果然高興地說:“本來我就知道韓信膽小害怕。”於是就渡過濰水追趕韓信。韓信下令挖開堵塞濰水的沙袋,河水洶湧而來,龍且的軍隊一多半還沒渡過河去,韓信立即回師猛烈反擊,殺死了龍且。龍且在濰水東岸尚未渡河的部隊,見勢四散逃跑,齊王田廣也逃跑了。韓信追趕敗兵直到城陽,把楚軍士兵全部俘虜了。
漢四年(前203),韓信降服且平定了整個齊國。派人向漢王上書,說:“齊國狡詐多變,反複無常,南麵的邊境與楚國交界,不設立一個暫時代理的王來鎮撫,局勢一定不能穩定。為有利於當前的局勢,希望允許我暫時代理齊王。”正當這時,楚軍在滎陽緊緊地圍困著漢王,韓信的使者到了,漢王打開書信一看,勃然大怒,罵道:“我在這兒被圍困,日夜盼著你來幫助我,你卻想自立為王!”張良、陳平暗中踩漢王的腳,湊近漢王的耳朵說:“目前漢軍處境不利,怎麽能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趁機冊立他為王,很好地待他,讓他自己鎮守齊國。不然可能發生變亂。”漢王醒悟,又故意罵道:“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做真王罷了,何必做個暫時代理的王呢?”就派遣張良前往,冊立韓信為齊王,征調他的軍隊攻打楚軍。
楚軍失去龍且後,項王害怕了,派盱眙人武涉前往規勸齊王韓信說:“天下人對秦朝的統治痛恨已久了,大家才合力攻打它。秦朝破滅後,按照功勞裂土分封,各自為王,以便休兵罷戰。如今漢王又興師東進,侵犯他人的境界,掠奪他人的封地,已經攻破三秦,率領軍隊開出函穀關,收集各路諸侯的軍隊向東進擊楚國,他的意圖是不吞並整個天下,不肯罷休,他貪心不足到這步田地,太過份了。況且漢王不可信任,自身落到項王的掌握之中多次了,是項王的憐憫使他活下來,然而一經脫身,就背棄盟約,再次進攻項王。他是這樣地不可親近,不可信任。如今您即使自認為和漢王交情深厚,替他竭盡全力作戰,最終還得被他所擒。您所以能夠延續到今天,是因為項王還存在啊。當前劉、項爭奪天下的勝敗,舉足輕重的是您。您向右邊站,那麽漢王勝,您向左邊站,那麽項王勝。假若項王今天被消滅,下一個就該消滅您了。您和項王有舊交情,為什麽不反漢與楚聯和,三分天下自立為王呢?如今,放過這個時機,必然要站到漢王一邊攻打項王,一個聰明睿智的人,難道應該這樣做嗎?”韓信辭謝說:“我侍奉項王,官不過郎中,職位不過是個持戟的衛士,言不聽,計不用,所以我背楚歸漢。漢王授予我上將軍的印信,給我幾萬人馬,脫下他身上的衣服給我穿,把好食物讓給我吃,言聽計用,所以我才能夠到今天這個樣子。人家對我親近、信賴,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也不變心。希望您替我辭謝項王的盛情!”
武涉走後,齊國人蒯通知道天下勝負的關鍵在於韓信,想出奇計打動他,就用看相的身份規勸韓信,說:“我曾經學過看相技藝。”韓信說:“先生給人看相用什麽方法?”蒯通回答說:“人的高貴卑賤在於骨骼,憂愁、喜悅在於麵色,成功失敗在於決斷。用這三項驗證人相萬無一失。”韓信說:“好,先生看看我的相怎麽樣?”蒯通回答說:“希望隨從人員暫時回避一下。”韓信說:“周圍的人離開吧。”蒯通說:“看您的麵相,隻不過封侯,而且還有危險不安全。看您的背相,顯貴而不可言。”韓信說:“這話是什麽意思呢?”蒯通說:“當初,天下舉兵起事的時候,英雄豪傑紛紛建立名號,一聲呼喊,天下有誌之士像雲霧那樣聚集,像魚鱗那樣雜遝,如同火焰迸飛,狂風驟起。正當這時,關心的隻是滅亡秦朝罷了。而今,楚漢分爭,使天下無辜的百姓肝膽塗地,父子的屍骨暴露在荒郊野外,數不勝數。楚國人從彭城起事,轉戰四方,追逐敗兵,直到滎陽,乘著勝利,像卷席子一樣向前挺進,聲勢震動天下。然後軍隊被困在京、索之間,被阻於成皋以西的山嶽地帶不能再前進,已經三年了。漢王統領幾十萬人馬在鞏縣、洛陽一帶抗拒楚軍,憑借著山河的險要,雖然一日數戰,卻無尺寸之功,以至遭受挫折失敗,幾乎不能自救。在滎陽戰敗,在成皋受傷,於是逃到宛、葉兩縣之間,這就是所說的智盡勇乏了。將士的銳氣長期困頓於險要關塞而被挫傷,倉庫的糧食也消耗殆盡,百姓疲勞困苦,怨聲載道,人心動蕩,無依無靠。以我估計,這樣的局麵不是天下的聖賢就不能平息這場天下的禍亂。當今劉、項二王的命運都懸掛在您的手裏。您協助漢王,漢王就勝利;協助楚王,楚王就勝利。我願意披肝瀝膽,敬獻愚計,隻恐怕您不采納啊。果真能聽從我的計策,不如讓楚、漢雙方都不受損害,同時存在下去,你和他們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形成那種局麵,就沒有誰敢輕舉妄動。憑借您的賢能聖德,擁有眾多的人馬裝備,占據強大的齊國,迫使燕、趙屈從,出兵到劉、項兩軍的空虛地帶,牽製他們的後方,順應百姓的心願,向西去製止劉、項分爭,為軍民百姓請求保全生命,那麽,天下就會迅速地群起而響應,有誰敢不聽從!而後,割取大國的疆土,削弱強國的威勢,用以分封諸侯。諸侯恢複之後,天下就會感恩戴德,歸服聽命於齊。穩守齊國故有的疆土,據有膠河、泗水流域,用恩德感召諸侯,恭謹謙讓,那麽天下的君王就會相繼前來朝拜齊國。聽說:‘蒼天賜予的好處不接 受反而會受到懲罰;時機到了不采取行動,反而要遭禍殃’。希望您仔細地考慮這件事。”
韓信說:“漢王給我的待遇很優厚,他的車子給我坐,他的衣裳給我穿,他的食物給我吃。我聽說,坐人家車子的人,要分擔人家的禍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裏要想著人家的憂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為人家的事業效死,我怎麽能夠圖謀私利而背信棄義呢!”蒯通說:“你自認為和漢王友好,想建立流傳萬世的功業,我私下認為這種想法錯了。當初常山王、成安君還是平民百姓時,結成割掉腦袋也不反悔的交情,後來因為張黶、陳澤的事發生爭執,使得二人彼此仇恨。常山王背叛項王,捧著項嬰的人頭逃跑,歸降漢王。漢王借給他軍隊向東進擊,在泜水以南殺死了成安君,身首異處,被天下人恥笑。這兩個人的交情,可以說是天下最要好的。然而到頭來,都想把對方置於死地,這是為什麽呢?禍患產生於貪得無厭而人心又難以猜測。如今您打算用忠誠、信義與漢王結交,一定比不上張耳、陳餘結交更鞏固,而你們之間的關連的事情又比張黶、陳澤的事件重要的多,所以我認為您斷定漢王不會危害自己,也錯了。大夫文種、範蠡使瀕臨滅亡的越國保存下來,輔佐勾踐稱霸諸侯,功成名就之後,文種被迫自殺,範蠡被迫逃亡。野獸已經打完了,獵犬被烹殺。以交情友誼而論,您和漢王就比不上張耳與成安君了,以忠誠信義而論也就趕不上大夫文種、範蠡與越王勾踐了。從這兩個事例看,足夠您斷定是非了。希望您深思熟慮地考慮。況且我聽說,勇敢、謀略使君主感到威脅的人,有危險;而功勳卓著冠蓋天下的人得不到賞賜。請讓我說一說大王的功績和謀略吧:您橫渡西河,俘虜趙王,生擒夏說,帶領軍隊奪取井陘,殺死成安君,攻占了趙國,以聲威鎮服燕國,平定安撫齊國,向南摧毀楚國軍隊二十萬,向東殺死楚將龍且,西麵向漢王捷報,這可以說是功勞天下無二。而計謀出眾,世上少有。如今您據有威脅君主的威勢,持有不能封賞的功績,歸附楚國,楚國人不信任;歸附漢國,漢國人震驚恐懼:您帶著這樣大的功績和聲威,那裏是您可去的地方呢?身處臣子地位而有著使國君感到威脅的震動,名望高於天下所有的人,我私下為您感到危險。”韓信說:“先生暫且說到這兒吧!讓我考慮考慮。”
此後過了數日,蒯通又對韓信說:“能夠聽取別人的善意,就能預見事情發展變化的征兆,能反複思考,就能把握成功的關鍵。聽取意見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決策失誤而能夠長治久安的人,實在少有。聽取意見很少判斷失誤的人,就不能用花言巧語去惑亂他;計謀籌劃周到不本末倒置的人,就不能用花言巧語去擾亂他。甘願做劈柴喂馬差事的人,就會失掉爭取萬乘之國權柄的機會;安心微薄俸祿的人,就得不到公卿宰相的高位。所以辦事堅決是聰明人果斷的表現,猶豫不決是辦事情的禍害。專在細小的事情上用心思,就會丟掉天下的大事,有判斷是非的智慧,決定後又不敢冒然行動,這是所有事情的禍根。所以俗話說:“猛虎猶豫不能決斷,不如黃蜂、蠍子用毒刺去螫;駿馬徘徊不前,不如劣馬安然慢步;勇士孟賁狐疑不定,不如凡夫俗子,決心實幹,以求達到目的;即使有虞舜、夏禹的智慧,閉上嘴巴不講話,不如聾啞人借助打手勢起作用’。這些俗語都說明付諸行動是最可寶貴的。所有的事業都難以成功而容易失敗,時機難以抓住而容易失掉。時機啊時機,丟掉了就不會再來。希望您仔細地考慮斟酌。”韓信猶豫不決,不忍心背叛漢王,又自認為功勳卓著,漢王終究不會奪去自己的齊國,於是謝絕了蒯通。蒯通的規勸沒有被采納,就假裝瘋癲做了巫師。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