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六國複立
作者:
彥文 更新:2021-09-16 12:56 字數:5168
武臣到達邯鄲,就自立為趙王,陳餘做大將軍,張耳、召騷任左、右丞相。陳王知道後非常生氣,就把武臣等人的家屬逮捕囚禁了起來,打算殺死他們。上柱國蔡賜說:“秦王朝還沒有滅亡就殺了趙王將相的家屬,這等於是又生出一個與我們為敵的秦國來。不如就此封立他好些。”陳王於是就派遣使者前往趙國去祝賀,同時把武臣等人的家屬遷移到宮中軟禁起來,又封張耳的兒子張敖做成都君,催促趙國的軍隊速進軍函穀關。趙王武臣的將相們商議說:“大王您在趙國稱王,並不是楚國的本意。等到楚滅秦以後,一定會來攻打趙國。最好的辦法莫過於不派兵向西進軍,而派人向北攻取原來燕國的轄地以擴大我們自己的土地。趙國南麵據黃河天險,北麵又有燕、代的廣大土地,楚國即使戰勝了秦國,也不敢來壓製趙國。如果楚國不能戰勝秦國,必定就會借重趙國。到時候趙國趁著秦國的疲敝,就可以得誌於天下了。”趙王認為說得有道理,因而不向西出兵,而派了原上穀郡卒史韓廣領兵北上去攻取燕地。
陳涉在蘄州起義,打到陳地,軍隊已擴充到幾萬人。張耳、陳餘求見陳涉。陳涉和他的親信們平時多次聽說張耳、陳餘有才能,隻是未曾見過麵,這次相見非常高興。
陳地的豪傑父老就勸說陳涉道:“將軍身穿堅固的鎧甲,手拿銳利的武器,率領著士兵討伐暴虐的秦國,重立楚國的政權,使滅亡的國家得以複存,使斷絕的子嗣得以延續,這樣的功德,應該稱王。況且還要督察、率領天下各路的將領,不稱王是不行的,希望將軍立為楚王。”陳涉就此征求陳餘、張耳的看法,他二人回答說:“秦國無道,占領了人家的國家,毀滅了人家的社稷,斷絕了人家的後代,掠盡百姓的財物。將軍怒目圓睜,放開膽量,不顧萬死一生,是為了替天下人除殘去暴。如今剛剛打到陳地就稱王,在天下人麵前顯示出自己的私心。希望將軍不要稱王。趕快率兵向西挺進,派人去擁立六國的後代,作為自己的黨羽,給秦國增加敵對勢力。給它樹敵越多,它的力量就越分散,我們的黨羽越多,兵力就越強大,如果這樣,就用不著在遼闊的曠野荒原上互相廝殺,也不存在堅守強攻的縣城,鏟除暴虐的秦國,就可以占據鹹陽向諸侯發號施令。各諸侯國在滅亡後又得以複立,施以恩德感召他們,如能這樣,那麽帝王大業就成功了。如今隻在陳地稱王,恐怕天下的諸侯就會懈怠不相從了。”陳涉沒聽從他們的意見,於是自立稱王。
陳餘再次規勸陳王說:“大王調遣梁、楚的軍隊向西挺進,當務之急是攻破函穀關,來不及收複黃河以北的地區,我曾遍遊趙國,熟悉那裏的傑出人物和地理形勢,希望派一支軍隊,向北出其不意地奪取趙國的土地。”於是,陳王任命自己的老朋友,陳地人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張耳、陳餘擔任左右校尉,撥給三千人的軍隊,向北奪取趙國的土地。
武臣等人從白馬津渡過黃河,到各縣對當地傑出的人物遊說道:“秦國的亂政酷刑殘害天下百姓,已經幾十年了。北部邊境有修築萬裏長城的苦役,南邊廣征兵丁戍守五嶺,國內國外動蕩不安,百姓疲憊不堪,按人頭收繳穀物,用簸箕收斂,用來供給軍費開支,財盡力竭,民不聊生。加上嚴重的苛法酷刑,致使天下的父父子子不得安寧。陳王振臂而起,首先倡導天下,在楚地稱王,縱橫兩千裏,沒有不響應的,家家義憤填膺,人人鬥誌旺盛,有怨的報怨,有仇的報仇,縣裏殺了他們的縣令縣丞,郡裏殺了他們的郡守郡尉。如今已經建立了大楚國,在陳地稱王,派吳廣、周文率領百萬大軍向西攻擊秦軍。在這時不成就封侯大業的,不是人中的豪傑。請諸位互相籌劃一番!天下所有的人一致認為苦於秦國的暴政時間太長久了。憑著普天下的力量攻打無道昏君,報父兄的怨仇,而完成割據土地的大業,這是有誌之士不可錯過的時機啊。”所有的豪傑都認為這話說得很對。於是行軍作戰、收編隊伍,擴充到幾萬人的軍隊,武臣自己立號稱武信君。攻克趙國十座城池,其餘的都據城堅守,沒有肯投降的。
於是帶兵朝東北方向攻擊範陽。範陽人蒯通規勸範陽令說:“我私下聽說您將要死了,所以前來表示哀悼慰問。雖然如此,但是還要恭賀您因為有了我蒯通而能獲得複生。”範陽令說:“為什麽對我哀悼慰問?”蒯通回答說:“秦國的法律非常嚴酷,您做了十年的範陽縣令,殺死多少父老,造成多少孤兒寡母,砍斷人家腳的,在人家臉上刺字的,數也數不清。然而慈祥的父輩孝順的子女沒有人敢把刀子插入您肚子裏的原因,是害怕秦國的酷法罷了。如今天下大亂。秦國的法令不能施行了,然而,那些慈父孝子就會把利刃插進您肚子而成就他們的名聲,這就是我來哀悼慰問您的原因啊。如今,各路諸侯都背叛了秦廷,武信君的人馬即將到來,您卻要死守範陽,年輕的人都爭先要殺死您,投奔武信君。您應該迫不及待地派我去麵見武信君,可以轉禍為福就在而今了。”
範陽令就派蒯通去見武信君說:“您一定要打了勝仗而後奪取土地,攻破了守敵然後占領城池,我私下認為錯了。您果真能聽從我的計策,就可以不去攻打而使城邑降服,不通過戰鬥而奪取土地,隻要發出征召文告就讓您平定廣闊的土地,可以嗎?”武信君說:“你說的是什麽意思?”蒯通回答說:“如今範陽令應當整頓他的人馬用來堅守抵抗,可是他膽小怕死,貪戀財富而愛慕尊貴,所以他本打算走在天下人的前麵來投降,又害怕您認為他是秦國任命的官吏,像以前被攻克的十座城池的官吏一樣被殺死。可是,如今範陽城裏的年輕人也正想殺掉他,自己據守城池來抵抗您。您為什麽不把侯印讓我帶去,委任範陽令,範陽令就會把城池獻給您,年輕人也不敢殺他們的縣令了。讓範陽令坐著彩飾豪華的車子,奔馳在燕國、趙國的郊野。燕國、趙國郊野的人們看見他,都會說這就是範陽令,他是率先投降的啊,馬上就得到如此優厚的待遇了,燕、趙的城池就可以不用攻打而投降了。這就是我說的傳檄而平定廣闊土地的計策。”武信君聽從了他的計策,派遣蒯通賜給範陽令侯印。趙國人聽到這個消息,不戰而降的有三十餘座城池。
到達邯鄲,張耳、陳餘聽說周章的部隊已經進入關中,到戲水地區又敗下陣來;又聽說為陳王攻城略地的各路將領,多被讒言所毀,獲罪被殺,又怨恨陳王不采納他們的計謀,不能晉升為將軍,而讓他們做校尉。於是就規勸武臣說:“陳王在蘄縣起兵,到了陳地就自立稱王,不一定要擁立六國諸侯的後代。如今,將軍用三千人馬奪取了幾十座城池,獨自據有河北廣大區域,如不稱王,不足以使社會安定下來。況且陳王聽信讒言,若是有人回去報告,恐怕難免禍患。還不如擁立其兄弟為王;否則,就擁立趙國的後代。將軍不要失掉機會,時機緊迫,不容喘息。”武臣聽從了他們的勸告,於是,自立為趙王。任用陳餘做大將軍,張耳做右丞相,邵騷做左丞相。
派人回報陳王,陳王聽了大發雷霆,想要把武臣等人的家族殺盡,而發兵攻打趙王。陳王的國相房君勸阻說:“秦國還沒有滅亡而誅殺武臣等人的家族,這等於又樹立了一個像秦國一樣強大的敵人。不如趁此機會向他祝賀,讓他火速帶領軍隊向西挺進,攻打秦國。”陳王認為他說的對,聽從了他的計策,把武臣等人的家屬遷移到宮裏,軟禁起來。並封張耳的兒子做了成都君。
陳王派使者向趙王祝賀,讓他火速調動軍隊向西進入關中。張耳、陳餘規勸武臣說:“大王在趙地稱王,這並不是楚國的本意,隻不過是將計就計來祝賀大王。楚王滅掉秦國之後,一定會加兵於趙。希望大王不要向西進軍,要向北發兵奪取燕、代,向南進軍收繳河內,擴充自己的勢力範圍。這樣,趙國向南依靠大河,向北擁有燕、代,楚王即使戰勝秦國,也一定不敢強製趙國。”趙王認為他們講的對,因而,不向西發兵,而派韓廣奪取燕地,李良奪取常山,張黶奪取上黨。
韓廣的軍隊到達燕地,燕人趁勢擁立韓廣做燕王。趙王就和張耳、陳餘向北進攻燕國的邊界。趙王空閑外出,被燕軍抓獲。燕國的將領把他囚禁起來,要瓜分趙國一半土地,才歸還趙王。趙國派使者前去交涉,燕軍就把他們殺死,要求分割土地。張耳、陳餘為這件事憂慮重重。有一個幹勤雜的士兵對他同宿舍的夥伴說:“我要替張耳、陳餘去遊說燕軍,就能和趙王一同坐著車回來。”同住的夥伴們都譏笑他說:“使臣派去了十幾位,去了就立即被殺死,你有什麽辦法能救出趙王呢?”於是,他跑到燕軍的大營。燕軍的將領見到他,他卻問燕將說:“知道我來幹什麽?”燕將回答說:“你打算救出趙王:”他又問:“您知道張耳、陳餘是什麽樣的人嗎? ”燕將說:“是賢明的人。”他繼續問:“您知道他們的意圖是什麽?”燕將回答說:“不過是要救他們的趙王罷了。”趙國的勤雜兵就笑著說:“您還不了解這兩個人的打算。武臣、張耳、陳餘手執馬鞭指揮軍隊攻克了趙國幾十座城池,他們各自也都想麵南而稱王,難道甘心終身做別人的卿相嗎?做臣子和做國君難道可以相提並論嗎?隻是顧慮到局勢初步穩定,還沒有敢三分國土各立為王,權且按年齡的大小為序先立武臣為王,用以維係趙國的民心。如今趙地已經穩定平服,這兩個人也要瓜分趙地自立稱王,隻是時機還沒成熟罷了。如今,您囚禁了趙王,這兩個人表麵上是為了救趙王,實際上是想讓燕軍殺死他,這兩個人好瓜分趙國自立為王。以原來一個趙國的力量就能輕而易舉地攻下燕國,何況兩位賢王相互支持,以殺害趙王的罪名來討伐,滅亡燕國是很容易的了。”燕國將領認為他說的有道理,就歸還趙王,勤雜兵就替趙王駕著車子,一同歸來。
李良平定常山以後,回來報告,趙王再派李良奪取太原。李良的部隊到了石邑,秦國的軍隊已經嚴密地封鎖了井陘,不能向前挺進。秦國的將領慌稱二世皇帝派人送給李良一封信,沒有封口,信中說:“李良曾經侍奉我得到顯貴寵幸。李良如果能棄趙反正歸秦,就饒恕李良的罪過。使李良顯貴。”李良接到這封信,很懷疑。於是兵回邯鄲,請求增加兵力。還沒回到邯鄲,路上遇到趙王的姐姐外出赴宴而歸,跟著一百多隨從的人馬。李良遠遠望見如此氣魄,認為是趙王,便伏在地上通報姓名,趙王姐姐喝醉了,也不知他是將軍,隻是讓隨從的士兵答謝李良。李良一向顯貴,從地上站起來,當著隨從官員的麵,感到很羞愧。隨行官中有一個人說:“天下人都背叛暴秦,有本領的人便先立為王,況且趙王的地位一向在將軍之下,而今,一個女兒家竟不為將軍下車行禮,請讓我追上去殺了她。”李良已經收到秦王的書信,本來就想反趙,尚未決斷,又遇上這件事,因而發怒,派人追趕趙王的姐姐,殺死在道中,於是就率領著他的軍隊襲擊邯鄲。邯鄲方麵不了解內變,武臣、邵騷竟被殺死。趙人很多是張耳、陳餘的耳目,因此能夠逃脫。收拾武臣的殘破軍隊,得到五萬人。有的賓客勸告張耳說:“你們倆都是外鄉人,客居在此,要想讓趙國人歸附,很困難;隻有擁立六國時趙王的後代,以正義扶持,可以成就功業。”於是尋訪到趙歇,擁立為趙王,讓他住在信都。李良進兵攻擊陳餘,陳餘反而打敗了李良,李良隻好逃回去,投奔秦將章邯。
景駒自立為代理楚王,駐在留縣。張良打算前去跟隨他,半道上遇見了沛公。沛公率領幾千人,奪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張良便歸附了他。沛公任命張良做廄將。張良多次根據《太公兵法》向沛公獻策,沛公很賞識他,經常采用他的計謀。張良對別人講這些,別人都不能領悟。張良說:“沛公大概是天授予人間的。”所以張良就跟隨了沛公,沒有離開他去見景駒。
等到沛公到了薛地,會見項梁。項梁擁立了楚懷王。張良於是勸說項梁道:“您已經擁立了楚王的後人,而韓國各位公子中橫陽君韓成賢能,可以立為王,增加同盟者的力量。”項梁派張良尋找到韓成,把他立為韓王。任命張良為韓國司徒,隨韓王率領一千多人向西攻取韓國原來的領地,奪得幾座城邑,秦軍隨即又奪了回去,韓軍隻在潁川一帶往來遊擊作戰。
韓國的祖先和周天子同姓,姓姬氏。以後他的後代待奉晉國,被封在韓原,稱為韓武子。韓武子之後再傳三代有了韓厥,他隨封地的名稱為韓為氏。
張良到了韓國,韓王成因為張良跟隨漢王的緣故,項王不派韓成到封國去,讓他跟隨自己一起東去。張良向項王解說到:“漢王燒斷了棧道,已經沒有返回的意思了。”張良便把齊王田榮反叛之事上書報告項王。項王由此不再擔憂西邊的漢王,因而起兵北上攻打齊國。
項王終於不肯派韓王回韓國,於是把他貶為侯,又在彭城殺了他。張良逃跑,抄小路隱秘地回到漢王那裏,漢王這時也已回軍平定三秦了。漢王又封張良為成信侯,跟著東征楚國。到了彭城,漢軍戰敗而歸。行至下邑,漢王下馬倚著馬鞍問道:“我打算舍棄函穀關以東等一些地方作為封賞,誰能夠同我一起建功立業呢?”張良進言說:“九江王黥布是楚國的猛將,同項王有隔閡;彭越與齊王田榮在梁地反楚。這兩個人可立即利用。漢王的將領中唯有韓信可以托付大事,獨當一麵。如果要舍棄這些地方,就把它們送給這三個人,那麽楚國就可以打敗了。”漢王於是派隨何去遊說九江王黥布,又派人去聯絡彭越。等到魏王豹反漢,漢王派韓信率兵攻打他,乘勢攻占了燕、代、齊、趙等國的領地。而最終擊潰楚國的,是這三個人的力量。
張良多病,不曾獨立帶兵作戰,一直作為出謀劃策的臣子,時時跟從漢王。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