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項羽的家世
作者:
彥文 更新:2021-09-16 12:56 字數:669
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記》中寫道:“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下相”作為地名,始於秦代設置的郡縣,她位於淮河下遊以北地區。在此之前的春秋時代,曾是一個名為“鍾吾”的小國的國城。東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下相縣改名為宿豫縣。唐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為避唐代宗李豫之諱,宿豫縣改稱宿遷縣。1996年,國務院改宿遷縣為宿豫區,同時設立地級宿遷市,轄沭陽縣、泗陽縣、泗洪縣、宿城區和宿豫區。項王故裏位於宿城區南郊、古黃河與大運河之間,徐淮路東側——那是項羽的出生的地方——所謂“下相故城,項羽生處”。
“字”是對人的尊稱。如果項羽是我們的同齡人,他考大學時可能會遇到一點小麻煩。因為他在戶口簿上登記的姓名是“項籍”,而他所收到的大學錄取通知書上寫的卻是“項羽”。他不得不為此奔走於民政局和公安局之間。這需要一點時間、一點費用,畢竟,“名”與“字”有所不同。
司馬遷沒有在《史記》中記載項羽的父親是誰,隻是說他的叔父是項梁。項梁的父親是項燕,項燕是楚國晚期的一位重要將領。在秦始皇討伐諸候、統一中國的征戰中,楚國是最重要的目標之一。而楚國最終的敗亡,與一次戰役的失敗直接相關。
此前,贏政曾召開禦前會議,討論攻打楚國的事情,先征求老將軍王翦的意見。那時王翦年事已高,不願參加會議,贏政不許,所以贏政先問王翦。王翦說:“需要六十萬人馬”,贏政麵露難色,猶豫不決。少壯派軍官李信說:“隻要20萬就夠了”。 於是贏政批準了李信的計劃,李信帶領二十萬人的軍隊攻打楚國。開始也打了幾個勝仗,後來遇到項燕,戰敗。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