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
背景色:前景色:字体:[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項羽》文言文版第二次校勘
作者:彥文      更新:2021-09-16 12:56      字數:1566
  1、如修訂說明所言,屬實。惟詩詞部份仍有重複。

  關於史料,仍有缺憾,如春申君封於吳與項羽流亡吳中的探討,荀卿為蘭陵令與項羽征齊及定都彭城的關係,留待現代文中敘述。所幸這兩則史料文言文簡寫版已載入,預計第三次校勘必增無疑。

  2、至少頁碼需重新編排。因體例的緣故,為美觀,是否可分上、中、下三冊印刷?可出彩色圖文本以彌補缺憾?預計第三次校勘後,版式將全部改為第二章式樣,沒有比這更為簡明、美觀的了。

  3、文言文簡寫版也已編成,約十二萬字,全書分為五卷,其中第五卷作為附錄,可有可無。無論是采用繁體字橫排或豎排,在計算機中,隻是瞬間的事。缺點和不足之處雖然不少,這兩種收集第一手資料,特別是原始史料的版本仍可視為2007至2012年五年間的成果。

  現已收集大量專著、論文,潤色修改現代文版。

  又據李開元專著所指明,有些史料的順序需調整。如淮陰侯韓信,其投項梁軍、數以策幹項羽的時間已確定。還定三秦之戰的過程,經現代學者考證,大部份已明確。惟有彭城之戰,韓信是否參加並指揮,學界仍無定論。有人依據劉邦的性格和韓信的軍事才能,認為韓信是反對彭城之戰的,彭城之戰是劉邦一意孤行的結果。這種說法並無事實依據,它不能否認彭城之戰在韓信拜將之後,韓信作為大將,對重大戰役不可能不參與,對事關全局的重大戰役,不可能不負有責任。戰後請軍開辟北方戰場,除了自知實力、才能不及項羽,以避開強敵外,不能排除戰後的慚愧、請責。編者自認為彭城之戰是項羽對劉邦過於輕視,也失之偏頗。曆史學界的定論是史料缺失,無法評論,固然有道理,但沒有指明史料缺失的原因。《史記》一書固有的缺陷、《漢書》的為尊者諱、韓信申軍法時對自己戰敗的掩飾都是可能的原因。在正史的記載中,韓信在還定三秦和彭城之戰中並無過人之處,蕭和月下追韓信與登壇拜將有傳說和藝術加工的成份,有強烈的文學色彩,這是需要在現代文中論述的。為了彌補史籍記載的缺失,可能需要博物館的文物作為佐證,需要求證於專家。實地考察,也不是不可以。

  預計在現代文的潤色修改中,類似這樣的情況,還將有一些。如關於春秋戰國的曆史,除《史記》之外,還將依據《左傳》、《國語》、《吳越春秋》、《戰國策》等加以改寫,對於項羽出生以前的曆史進程,盡可能的予以客觀、簡明的敘述。通過項羽與劉邦出身、經曆的對比,分析他們在對待秦軍戰俘、定都、建國政策的不同。

  4、可以聯係出版社、印刷廠等,征求各方意見。籌劃書號申請、印刷、銷售事宜。或是先打印修改,繼續修訂至無可挑剔再將三種版本同時付印。最好的辦法是將這兩冊資料先少量的印一些,用於編寫現代文,用於征求意見繼續改進。在現在的科技技術水平和經濟條件之下是可行的,現在的著書環境,與上一代人相比,不可謂不優越。

  有人曾審閱書稿,不規範之處比比皆是,不可卒讀。遂立規定,收稿時需與作者反複核對,勿必與作者脫稿時的寫作狀態保持一致,否則文責自負。幾經改進,各種不規範的情況,幾近消失。現在的成文稿件,文字、標點、音韻幾乎沒有任何差錯,編者和校對者受益匪淺。

  因為以前有些文稿已散失,重新找到的希望幾乎沒有,非常痛心。依據經驗和親身經曆,規定以後文稿必須保存十五年。

  不知傳說中極為嚴格的“三審三校”是不是這樣,自本書編寫以來,深有感觸。自2007年——考研未果後的第五年——發憤編寫《項羽》一書,到現在又是一個五年過去了。 如果下一個五年,這些圖書能夠公諸於眾、流傳於世;如果五年後的這一天,我還能夠看到,十年來為編寫這本書所留下的文稿、筆記、信箋、冊函,我將相信,春去秋來、寒來暑往,我沒有忘記我的學者之路;如果五年後的這一天,我還能夠聽到,十年來,一直伴隨著我的喃喃耳語、天籟之聲,我將相信,廟堂之上、江湖之遠,他們沒有忘記我。

  毛 彥

  2012-12-31雙河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