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陣前露崢嶸
作者:葉苑風      更新:2022-02-04 01:57      字數:2231
  黃初元年(220年),曹丕以帝王的身份登上了曆史的舞台,並開始了他七年的執政生涯。在執政期間,曹丕很想成就一番儒家仁政君主的作為。曹丕在政治抱負上,繼承乃父曹操統一山河的誌向。在治理國家理念方麵,追求效法上古仁君、賢臣之世。他對內施政恩威並重,鞏固權利的同時集權在手,製法削藩,打擊異己,詔令禁外戚宦官幹政。他又與民生修養生息,政傾惠民並複興儒學。意在教化民眾,恢複社會生活秩序,促進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黃初三年(222年)二月,鄯善、龜茲、於闐王各遣使奉獻。是後西域複通,置戊己校尉。三月,封皇長子曹叡為平原王,弟弟曹彰等十一人皆為王。四月,封曹植為鄄城王。九月,立貴嬪郭女王為皇後。[106]

  曹丕對外一向主張征伐,渴望早日實現統一山河的誌向。他積極折衝疆場,曾兩次興師伐吳。黃初二年(221年),吳國孫權因前襲殺關羽收荊襄之地,害怕劉備報複首尾難顧,乃假意與魏曹丕遣使修好奉章,並遣於禁等還。”曹丕遂遣“太常邢貞持節拜權為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孫權由是稱臣於魏。同年劉備憤孫權之襲關羽、聯曹魏,親率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劉備盛怒不許。是年,攻破吳軍巫口和姊歸兩處。黃初三年(222年)正月,孫權給曹丕上書言說出兵迎敵,曹丕作《報吳王孫權書》鼓勵其殺敵。閏月,孫權破劉備於夷陵(今湖北省宜都市)。當初曹丕聽說劉備率軍東下,與孫權交戰,樹柵連營七百餘裏,認為劉備犯兵家大忌,必定速亡。過了七天,孫權擊破劉備的文書送到。隨後孫權因解除了蜀漢的威脅,故在遣長子孫登入魏為質一事上拖延再三,魏吳兩國的聯合逐漸出現貌合神離的狀況。同年十月,孫權複叛。對於孫權的欺騙與背叛,曹丕十分惱怒,又下《伐吳詔》鼓勵將士們曰:“南征進軍,以圍江陵,多獲舟船。斬首執俘,降者盈路。牛酒日至。”表示堅決要南征孫權之意。[9]

  曹丕自許昌南征,諸軍兵並進,曹真、曹休等諸路大捷,擊敗孫盛[19],大破呂範[20-21],火燒諸葛瑾[22],幾乎攻下江陵[23]。孫權臨江拒守,幾條戰線或潰或敗,僅朱桓濡須一路擊破曹仁[24]。曹丕勝利在望,卻不料遇到疫疾,加之朱然固守江陵,[25]孫權乘機重新遣使納貢,[26]雙方言和,曹丕退兵。十一月辛未,命鎮西將軍曹真率諸將及州郡兵討破叛胡治元多、封賞等,平定河西。過了十天,破胡告檄傳到洛陽,曹丕非常高興,大笑說:“我在帷幕之內運籌帷幄,諸將在萬裏之外奮勇作戰,其相應若合符節。前後戰克獲虜,沒有如此之多的。“[27]

  黃初四年(223年),重臣曹仁、曹彰、賈詡先後去世。黃初五年(224年)四月,曹丕立太學,製五經課試之法,置春秋穀梁博士。黃初六年(225年)二月,派遣使者從許昌到沛郡詢問民間疾苦,救濟貧困者。同年,並州刺史梁習大破鮮卑軻比能。[28]十月,曹丕行幸廣陵(屬今江蘇省揚州市)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餘萬,旌旗數百裏。當年大寒,水道結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期間,經過雍丘(今河南省杞縣),到曹植處所,與曹植見麵,增其戶五百。[29]十二月,曹丕一行從譙經過梁,派遣使者用太牢禮祭祀東漢太尉喬玄(與曹操為忘年之交)。[30]

  英年去世

  在實現統一問題上,曹丕既有希望於能有王化之舉達到夙願的誠心,也有興國強兵而滅賊寇的強硬之誌。雖然,兩次伐吳卻由於時機不成熟而無功而返,但由於統一誌向的驅使,使得曹丕在位後期施政更需要富國強兵,以至於對於當時的社會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與此同時,其執政功績對於中國文學此一時期的發展風貌與繁榮,也多少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黃初七年(226年)正月,曹丕回到洛陽的宮殿。五月丙辰日(6月28日),曹丕病重,命鎮軍大將軍陳群、中軍大將軍曹真、征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懿受領遺詔,共同輔佐嗣主曹叡。讓後宮淑媛、昭儀已下的都各歸其家。同月十七日(6月29日),曹丕去世,時年四十歲。諡號文皇帝,廟號高祖(《資治通鑒》作世祖)。按其生前的文告,不樹不墳,葬於首陽陵(河南省偃師市)。[31]

  為政舉措編輯播報

  政治

  改革官製

  在即位魏王之初,曹丕便出台兩項新政:第一項新政是廢除中常侍和小黃門,改設散騎常侍,散騎侍郎兩種官職,定員各四人,同時又宣布:嚴禁宦人幹政、宦人為官,最高隻能充任”諸署令“,從製度上鏟除宦官幹政的根源。為了傳之久遠,他還依照”國有大事則鏤於金版“的古訓,命人把上述政令鐫刻在金屬的簡策上,然後珍藏於石室之中。[32]

  第二項新政是采納陳群的意見,確立九品中正製,成功緩和了曹氏與士族的關係,取得了他們的支持,為稱帝奠定基礎。他推行九品中正製後,用人權從地方收歸了中央,但也導致魏國的統治實權逐步被士族壟斷。

  集中皇權

  曹丕稱帝之後,堅持大權獨攬,設立中書省,其官員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機要之權漸移於中書省。還定令婦人不得預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後,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33]同時,削奪藩王權利,曹魏藩王的封地時常變更,沒有治權和兵權,舉動受到嚴格監視,形同囹圄。這個政策雖然吸取了漢朝諸侯國作亂的教訓,卻留下隱患,導致宗親勢單力薄,日後無力阻止外臣奪權。

  整肅官風

  曹丕建立魏國之後全力整肅朝綱,於黃初二年(221年)頒布《日食勿劾太尉詔》,以革除無辜歸咎股肱大臣的弊端;次年(222年)頒發《禁誹謗詔》和《百官不得幹預郡縣詔》,以改變相互誣告與朝臣頤指的世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