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農田裏的士大夫
作者:葉苑風      更新:2022-02-04 01:56      字數:2126
  秋季,七月,洛陽崇華殿發生火災,明帝問侍中兼太史令的泰山人高堂隆說:“這是什麽災禍?在禮儀上有沒有祈福除災的意義嗎?”高堂隆對答說:“《易傳》說:‘居上不儉樸,在下不節約,災火燒他的宮室。’還說:‘君王高築樓台,天火成災。’這是君王一心隻致力於修飾宮殿,不了解百姓虧空竭盡,所以上天以旱災回報,火就從高高的宮殿燃起。”明帝用詔書問高堂隆:“我聽說漢武帝的時候柏梁發生火災,反而是用大建宮殿來鎮懾,這又怎麽解釋?”對答說:“這是夷、越族的巫師所為,不是聖賢的明訓。《五行誌》記載:‘柏梁火災,在這以後有江充巫蠱之事。’正如《五行誌》所記,越人巫師誘惑修築建章台,並沒有鎮懾災難的作用,應該遣散民役。宮殿的建製,務必從簡節約;清掃火災的地方,不要冒昧地另行施工,那麽瑞草、禾苗一定能在這兒生長起來。如果繼續耗費民力,枯竭民財,不是招致符瑞、安撫遠方之人的做法。”

  八月,庚午,立皇子芳為齊王,詢為秦王。帝無子,養二王為子,宮省事秘,莫有知其所由來者。或雲:芳,任城王楷之子也。

  八月,庚午(二十四日),立皇子曹芳為齊王、曹詢為秦王。明帝沒有兒子,收養曹芳和曹詢為子,皇宮禁地事情極其秘密,無人知曉他倆的來曆。有人說,曹芳是任城王曹楷的兒子。

  丁巳,帝還洛陽。

  丁巳(十一日),明帝返回洛陽。

  詔複立崇華殿,更名曰九龍。通引水過九龍殿前,為玉井綺欄,蟾蜍含受,神龍吐出。使博士扶風馬鈞作司南車,水轉百戲。

  頒詔重新修建崇華殿,改名為九龍殿。開渠引來水流過九龍殿前,用玉石砌成水井,用彩緞包裹井欄,水從玉雕蟾蜍的口中流入,再從玉雕神龍的口中吐出。命博士扶風人馬鈞製作司南車,製作以水為動力旋轉活動的百戲車。

  陵霄闕始構,有鵲巢其上,帝以問高堂隆,對曰:“《詩》曰:‘惟鵲有巢,惟鳩居之。’今興宮室,起陵霄闕,而鵲巢之,此宮未成身不得居之象也。天意若曰:‘宮室未成,將有他姓製禦之’,斯乃上天之戒也。夫天道無親,惟與善人,太戊、武丁睹災悚懼,故天降之福。今若罷休百役,增崇德政,則三王可四,五帝可六,豈惟商宗轉禍為福而已哉!”帝為之動容。

  陵霄闕剛剛起架時,有喜鵲在上麵築巢,明帝以此事詢問高常隆,高堂隆回答說:“《詩經》說:‘鵲築巢,鳩居之’。如今大興宮殿,又新起陵霄闕,並且有喜鵲在上麵築巢,這是宮殿沒建成不能在裏麵居住的象征。上天的旨意好像是說:‘宮殿未成,就會有外姓人統治支配它。’這就是上天的告誡。天道沒有親疏,隻賜福於善良的人。太戊、武丁看見災異征兆後惶悚恐懼,所以上天改降福分。現今如果能夠停止各種勞役,增施德政,那麽三王可以增為四王,五帝可以增為六帝,難道隻是商代的帝王可以轉禍為福嗎?”明帝為之動容。

  帝性嚴急,其督修宮室有稽限者,帝親召問,言猶在口,身首已分。散騎常侍領秘書監王肅上疏曰:“今宮室未就,見作者三四萬人。九龍可以安聖體,其內足以列六宮;惟泰極已前,功夫尚大。願陛下取常食稟之士,非急要者之用,選其丁壯,擇留萬人,使一期而更之。鹹知息代有日,則莫不悅以即事,勞而不怨矣。計一歲成者,聽且三年,分遣其餘,使皆即農,無窮之計也。夫信之於民,國家大寶也。前車駕當幸洛陽,發民為營,有司命以營成而罷;既成,又利其功力,不顧經國之體。臣愚以為自今已後,儻複使民,宣明其令,使必如期;以次有事,寧使更發,無或失信。凡陛下臨時之所行刑,皆有罪之吏、宜死之人也;然從庶不知,謂為倉卒。故願陛下下之於吏,鈞其死也,無使汙於宮掖而為遠近所疑。且人命至重,難生易殺,氣絕而不續者也,是以聖賢重之。昔漢文帝欲殺犯蹕者,廷尉張釋之曰:‘方其時,上使誅之則已,今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不可傾也。’臣以為大失其議,非忠臣所宜陳也。廷尉者,天子之吏也,猶不可以失平,而天子之身反可以惑謬乎!斯重於為已而輕於為君,不忠之甚者也。,不可不察。”

  明帝性情嚴厲急躁,對那些監督修建宮殿而沒能如期完工的人,親自召來責問,話還沒出口,已被殺頭。散騎常侍兼秘書監王肅上書說:“而今宮殿還沒建成,參加勞作的人已有三四萬。九龍殿可以使陛下安居,裏麵足夠安置六宮人員;隻有泰極殿前邊的工程尚大。願陛下指派領取國家糧餉又無緊急任務的士兵,挑選身體強壯者一萬人,讓他們一年輪換一次。都知道休息替代有日可待,就都會樂於在工地勞動,雖然辛苦而不再有怨言了。總計一年有三百六十萬工,也不算少。本應當一年完成的,不妨三年完成,遣散其餘的民工,使他們都回去務農,這是長遠之計。取信於民,是國家的重要珍寶。以前陛下臨幸洛陽,征發百姓修建營壘,有關部門命令營壘修成就放民工回家;結果營壘建成,又貪圖百姓工力的便宜,不按時放還。有關部門隻營求眼前利益,不顧治國大體。我愚昧地認為,從今以後,倘若再使用民工,應該明確宣布期限,使用民工一定遵守時限。如果又有勞役,寧可重新征發,也不要失信。凡陛下臨時施刑的人,都是有罪的官吏、當死的人,可是眾人不知道詳情,說是倉促行事。所以,願陛下交給主管官吏處理。同樣是死,不要讓罪犯的血汙染宮廷,還被遠近猜疑。況且人命至重,容易誅殺而難於複生,一旦氣絕,不可能再接續,所以聖對此都很重視。以前漢文帝想要殺死冒犯禦駕的人,廷尉張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