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意外之喜
作者:令狐蒜      更新:2022-04-11 22:39      字數:2134
  翌日上午,在徐穆之和姚平的陪同下,李煥來到了潁州城外的煉鐵作坊。

  “這就是你們煉鐵的作坊?”李煥看著眼前這一幕不禁一臉詫異的問道。

  “屬下辦事不力,望大人贖罪。”一旁的姚平聽到李煥這問話,當即就慌了,趕緊跪在地上請罪道。

  “贖罪,贖什麽罪,我該獎你才對。”李煥趕緊扶起跪在地上的姚平說道。

  這下輪到其餘一幹人等目瞪口呆了,在他們看來,正是因為生鐵的產量一直上不去,所以李煥才到現場來視察,今天過來就是要打板子的。

  怎麽這板子沒打下去,反而嘉獎都來了?

  當然這也不能全怪李煥沒按套路出牌,按李煥的本意,今天過來這一趟確實有打板子的意思,可沒想到一到現場就發現,事情仿佛並不是那麽一回事。

  此前李煥其實對現場有過預估,以為潁州城外的這個煉鐵作坊和四百年後的那次大煉鋼鐵差不多,都是不講套路的瞎搞,可到了現場才發現,壓根不是這麽一回事。

  眼前這作坊修建得十分規範,有碎料區,進料區,當然最重要的是那個正冒著濃煙的高爐,這樣子和李煥印象中的那幅澳洲小哥煉鐵圖有點不一樣啊。

  原本以為這幫人全是菜的摳腳的青銅,可到了現場一看,菜雖然還是菜了一些,但好歹上黃金了,這對李煥來說可是意外之喜了。

  其實這也不能全怪李煥,畢竟中國科技樹在滿清貴族別有用心的操作下被徹底點歪,後世之人以為清朝以前的各個時代都是這麽排斥科技,可殊不知,在清朝以前,特別是在大明朝,科技從來不是什麽不能觸碰的禁忌。

  後世的曆史教科書上經常會有一句話,在大明末期的江南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再套用馬哲的那句話,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既然大明朝末年能出現資本主義萌芽,那就意味著在大明朝末年,生產力也已經出現了突破,否則這資本主義的萌芽就不可能迸發出來。

  再說回到煉鐵這事上,事實上,煉鐵這技術在大明朝壓根就不屬於什麽高精尖的科技,當初朱元璋立國之時,將天下萬民按職業進行劃分,種田的叫農戶,當兵的叫兵戶,當工人的叫匠戶,老朱的意思是大家各司其職,老老實實當老朱家的順民。

  這個法子就導致了老子是煉鐵的,那兒子也是煉鐵的,不僅是兒子而且子子孫孫都是煉鐵的,雖然規矩比較操蛋,可這就帶來了一個好處。

  技術不會出現斷層,而且技術在一代一代的匠人中開始了迭代,雖然這迭代的速度確實太感人,但好在時間足夠長,畢竟大明立國兩百多年了。

  有了這兩百多年的技術迭代,匠人們的技術積累早就達到了讓李煥驚訝的地步,特別是盧象升拔過來的這批工匠,那都是從大明朝選調過來的,這技術力量自然沒得說。

  在姚平的帶領下,李煥裏裏外外將整個作坊看了個遍,在一次次驚訝於這些普通工匠的奇思妙想外,李煥真的有些無話可說了,畢竟這些人祖祖輩輩都幹這個行當,李煥可不覺得自己上過兩年化學課就能比這些老師傅們牛逼。

  但心虛是不可能心虛的,即便心虛李煥也不能表現出來,要不然還當個屁的帶頭大哥,轉了一圈之後,李煥讓姚平點了幾個現場的大師傅,打算一起聊聊天。

  “那你們的意思是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木炭的產量跟不上了?”李煥在問過這批大師傅後,得出一個讓人操蛋的結論,製約生鐵產量的原因壓根不是什麽技術壁壘,就是一個木炭供應不足。

  去年冬天闖賊南下,老百姓光顧著逃難了,哪裏還有心思燒製木炭,沒有足夠的木炭,自然就煉不出足夠的生鐵。

  “你們就沒想過用石炭?”李煥想了想後問道。

  既然大規模燒製木炭已經來不及了,那李煥隻能把希望寄托在石炭上麵。

  眾師傅們聞言不禁麵麵相覷,一時間不知道怎麽回李煥的話,整個房間內略顯尷尬。

  “大家暢所欲言,不要有負擔,今日過來就是想聽聽你們的意見。”李煥見師傅們不敢回話,趕緊向眾人解釋道。

  “其實用石炭也不是不行,隻是……”一老師傅見李煥如此坦誠,當即起身回話,隻是這話剛說到一半就說不下去了。

  這老師傅的回話讓李煥頓時有些欣喜,趕緊追問道:“隻是什麽?”

  “隻是生鐵的質量沒辦法保證,用石炭煉出的鐵塊質量不統一,有的異常的好,可有的則全是空洞且一敲就碎,根本沒辦法用。”那老師傅最後毅然決然地說道。

  煉鐵這行當從來就是官辦的居多,官辦雖然能保住技術的傳承,可也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匠人們不敢輕易試錯,而技術進步就是在不斷試錯中進行的。

  由於石炭內雜質過多,成分不如木炭那般固定,也就導致煉出來的鐵塊質量不一致,可自古以來,體製內最怕的就是波動。

  用木炭煉鐵成本高,產量提不上去,這都不是什麽大問題,反正大家夥都是這麽幹的,隻要我不出錯,那板子就打不到我身上。

  可用石炭煉鐵就不一樣了,由於石炭的質量沒辦法保證,那煉出來的生鐵質量也就沒辦法保證,如果誰攤上這爐質量不行,那可就倒了血黴了。

  這些匠人們為了過得不那麽提心吊膽,自然會選擇用木炭而不用石炭,畢竟成本是朝廷的可腦袋是自己的,沒必要為了朝廷的事搭上自己的腦袋。

  “成品率能達到多少?”李煥不是官場小白,自然知道這些老師傅的顧慮,當即也不點破,而是問起了成品率。

  “不到三成。”那老師傅見李煥猶豫,當即補充道:“即便東家能接受,也沒哪個大師傅敢這麽幹,畢竟在我們這行名聲最重要,如果名聲毀了那吃飯的家夥也就沒了。”

  李煥剛剛燃起的希望頓時就破滅了,不得已還是隻能想辦法。

  “如果我能保證石炭的質量呢?”李煥沉思許久後對一幹煉鐵的師傅們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