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ii.
作者:大領主      更新:2022-02-11 04:35      字數:2163
  丁原說完後,就等著呂布向他拍馬屁。

  這個幹兒子,對自己一向尊敬熱切,平日裏“義父”“義父”叫的特勤,總是一副乖兒子形象,讓丁原特別滿意。

  所以,丁原這次特意向他透露更多消息,也是為了能再多聽兩句誇讚。

  然而……

  他等來的,不是誇讚,而是呂布的忤逆:

  “義父,不可!”

  丁原眉頭微皺:“奉先?”

  趁著他還沒發火,他需要呂布給自己一個解釋。

  然而,呂布卻在給丁原拱火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義父,咱們何必如此畏縮!那徐晃小兒算什麽東西,我呂布一人即可滅之!隻要義父一句話,布這就帶人將他的狗頭擰下來獻給義父!又何須他人幫助?”

  丁原強壓下怒氣:“我兒,你不……”

  呂布打斷道:“更何況,咱們如此行事,實在勝之不武,徒惹天下人笑話!我呂布堂堂英雄,怎能用那鬼蜮伎倆,說出去還以為我呂布怕了他們!”

  “住口!”

  丁原再也按捺不住,猛地一拍桌案。

  砰!

  呂布被嚇了一跳:“義父?”

  他不知道自己哪裏說錯了。

  丁原的火氣完全爆發出來了,他隨手拿過一卷竹簡,對著丁原就扔了過去:“滾!滾出去!滾!”

  呂布匆忙躲開,狼狽地出了院子。

  丁原那個氣啊,他站起身來,一腳踢翻了桌案,罵道:“我早該知道,這逆子,真是成不了大器!”

  心想早知道他就不該跟呂布說那麽多,就應該跟對張楊一樣,隻發布當前任務,不說其他的。真是……

  呂布說得這什麽蠢話!

  氣死我了!

  ……

  就這樣,二人不歡而散。

  另一邊,徐晃的部隊,在司隸範圍內,慢吞吞地兜著圈子,今日往東,明日往北,後日又往西去,讓人搞不懂他在做什麽。

  好在,他們部隊的行進方向和所處位置,都屬於軍事機密,不需要日日向朝廷報備。

  否則的話,免不了一番風言風語和彈劾。

  隻有吳池作為主公,是知道徐晃他們動向的。

  不過,吳池對徐晃的行動也不做幹涉,隻給出一條:“臨機應變。目標:在合理的情況下,消滅丁原部隊。”

  吳池並沒有對徐晃他們隱瞞自己的最終目的,並且給了徐晃很大的自主權。

  這樣處理,是非常正確的。

  首先,在沒有無線電等現代通訊設備的情況下,消息的傳遞是有很大延遲性的。前線將領如何做,可以跟後方報備,但卻不可以被後方遙控。

  後方執意遙控前線部隊的結果,就是信息延遲導致決策失誤。

  比如:後方接到前線消息,說敵我雙方部隊正在對峙。後方決定讓前線我方部隊主動發起攻擊。然而等命令傳達到前線時,情況很可能已經變了,我方已經敗了。這時候我方理應整理隊伍有序撤退,以保存實力。可後方的命令卻是讓自己進攻……

  這不就扯淡嘛!

  所以有句話叫做‘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話的本意就是讓君主不要瞎指揮遙控前線。隻可惜,這句話到了現代影視劇裏一番濫用,結果反倒成了前線將領跋扈妄圖造反的flag了。

  第二點,就是要讓前線將領充分知道這場戰爭的真正目的是什麽。而這一點的前提正是第一點,因為前線將領有自主權,不會被後方遙控。所以就應該知道後方的真實目的,這樣才能做到隨機應變,不至於壞了後方的事。

  所以,徐晃現在所做的,就是在充分領會吳池目的後,做出的決策,他帶著部隊在尋找戰機,等到合適的時候,再與丁原發起決戰。

  這樣的表現,與丁原王允那邊,正好形成了正反例。

  丁原總想遙控張楊,結果就是張楊已經成敵人俘虜了,他還不知道,結果吳池順勢讓張楊發出假消息,成功誤導蒙蔽了丁原。

  繼續說徐晃,他的部隊在又晃蕩了幾天後,接到了偵騎匯報,說有一大股‘黃巾軍’出現在河南尹地區,並且在朝雒陽行進。而丁原的部隊也來到了河內郡的邊境,與河南尹地區隻有一條黃河相隔。

  徐晃很快判斷出了雙方的意圖,而後並沒有按照原先的計劃回雒陽對付黃巾軍他們,反而是朝丁原他們那邊行進起來。

  雒陽。

  此時,雒陽的所有城門緊閉,城牆上站滿了士兵。

  而城內,開始有軍隊四處巡邏,以維持治安。

  隻不過,這軍隊的數量,似乎比人們想象的要少……

  皇宮裏,朝臣們吵成了一團。

  “司空,請給個解釋,為什麽黃巾賊會來到雒陽城下?這邊的禁軍不都是歸你調度的麽?”

  有人向吳池發起了質問。

  但還沒等吳池回答,立刻就有支持吳池的人出言道:“你還好意思問?之前全國各地出現匪患,難道不是你執意鼓動司空出兵過去平叛?現在雒陽兵力空虛了,你又來問責了?合著之前說話的不是你,是哪裏來的野狗嗎?”

  對方鬧扭成怒:“此一時,彼一時!”

  又有人幫腔道:“什麽野狗不野狗的,大殿之上,成何體統?之前希望司空出兵平叛,也是以為司空會在雒陽保留有足夠兵力的前提下。隻是沒想到司空居然如此莽撞,唉,真是令人失望啊!”

  吳池支持者立刻反駁:“司空怎麽就沒有留足夠兵力了?是黃巾打進來了,還是哪支部隊因為兵力不足敗了?你現在還能安穩地站在這裏指責司空,卻不想想正是司空的功勞!”

  “嗬,閉門緊守,如此屈辱,也配邀功?”

  “不關閉城門,難道城門大開嗎?你是不是傻?”

  “就是!敵人來了,就算兵力充足,也是要關城門的!”

  “與其指責司空,為什麽不去指責河東郡的守官?到底是誰把黃巾放過來的?”

  “還有張楊,他奉命去河東討伐白波,結果討伐出什麽了?把賊人討伐到雒陽城來了!”

  “你們不去指責他們,反倒怪司空,到底是何居心?”

  終歸是支持吳池的人占了上風。

  直到這時,吳池才抬手止住了爭吵:“好了。這次的事過去後,我自會請罪。至於現在,還請大家稍安勿躁,靜觀將士們如何退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