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 士農工商
作者:大領主      更新:2022-02-11 04:34      字數:2189
  仔細想想,一個有錢有勢的商人,會在乎自己在街上穿不穿綢緞?

  人家出門都坐轎子坐馬車裏,你一個小老百姓都看不見人家,人家也沒必要穿絲綢給你看!

  就算看見了,穿著粗布麻衣……但是人家手上的翠玉扳指,頭上的‘帽正’,身邊跟隨的仆從,乘坐的馬車,都足以彰顯身份。你隻能羨慕!

  而當官,就更是笑話了。人家商人不能當官,難道你農民就能當官了?

  你個種地老農,連字都不識,自己名字都不會寫,當屁的官啊!

  你說你可以種地供兒子讀書,考科舉當官。

  可是,你想沒想過,你能供兒子讀書,商人難道就不能供兒子讀書了?

  哪朝法律也沒限製商人的兒子考科舉,因為商人的兒子又不一定是商人,正如農民的兒子不是農民一樣。

  還有一個更關鍵的問題……你讀書了,考了科舉了……你就是士農工商的‘士’了!

  又跟農啊商啊有啥關係?

  身份變了!

  而沒有了這兩條,那商人的地位就是普遍比農民高,商人賺的錢多,有錢可以吃飽喝足,可以買買買,可以雇傭仆從打手,為所欲為。

  農民呢?勤苦種地,幾代人積累,也就當個地主。

  當了地主之後呢?

  兩條路,一是購置產業……那就跟商沾上了。

  二是供養子弟讀書考科舉……又變成士了。

  所以說,士農工商的排位,從來不是指具體的人,而是指這個行業。

  或者說,朝廷對這個行業的扶植力度。

  首先,士代表官員,天然占據頂層。正如同人體最重要的器官是大腦,而這個說法是大腦提出的。

  其次,就是農,朝廷雖然對農民不怎麽樣,但對農業卻極為重視。誰敢阻礙農業發展,朝廷絕對第一個砍他腦袋!

  再其次是工和商,這兩個行業,向來被朝廷所輕視。

  在古代的士大夫們看來,工匠隻會弄些‘奇技淫巧’,商人更是隻會‘低買高賣’,根本意識不到這兩個行業的作用。

  在古代的兩千年裏這麽想沒問題,也能過得下去。

  可是,等到兩千年後,世界其他文明發展了,渡海過來了。咱們這邊要是還抱著這思想不放,就要落後挨打了!

  在西方,工和商的地位從來都不低。

  工匠組成職業行會,商人也有商會,二者都能夠一定程度影響政治,甚至出現了不少完全由商人自治的城市、國家。

  有這樣的基礎,才能讓封建國家進入資本主義。

  反觀咱這邊……有人說明朝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隻能說,這說法自出現以來就飽受爭議,從來都不是真理定論。

  資本主義是什麽?簡單來說,就是商人有了社會地位,能夠影響行政決策。

  才不是你建幾個手工作坊,雇些工匠,就能出現資本主義了。

  就幾千年來這個‘士農工商’的排序,你明朝就算再發展一萬年,也搞不出資本主義來!

  就問你明朝哪個城市是由商人自治了?

  若真出了這事,朝廷那群官員得瘋!

  鐵定下一刻就大兵壓境,平定這場‘叛亂’了!

  說得有點遠了,還是說交州發展的事。

  本來,重農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人總得先吃飽飯,才能考慮其他。在溫飽問題還沒解決的情況下你就去搞工業商業,那是犯傻,作死。

  可是問題在於,如果你溫飽問題已經解決了,這時候,你還是抱著你的‘農’不放,除了農不考慮其他,那可就出問題了。

  在談及中國幾千年曆史的時候,最常涉及到的一個問題,就是王朝更迭循環。

  一個王朝建立,到滅亡,改朝換代,然後又重來。

  關於王朝滅亡的原因,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是一個:土地兼並。

  王朝末期,土地兼並嚴重,大量的田地集中在少數人手裏,大部分農民卻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導致吃不飽飯,天怒人怨,最後王朝滅亡。

  而改朝換代的過程中,人口大量死亡,使得田地都空餘出來,使農民們重新獲得了足夠的土地,如此王朝健康發展,人口增多……之後土地又兼並,王朝又滅亡。

  土地兼並的危害,不僅現代人知道,同樣的,古代的統治者其實也是知道的。

  所以,有不少王朝都頒布了相應的政策,比如‘公田製’,土地收歸國家所有,平等分給農民耕種……

  聽起來很耳熟是不?

  很多現代人想到的這個解決土地兼並的‘良策’,古人早就想到了!並且施行了!

  之前的有王莽的新朝,就是實行這個製度。之後的唐朝,也實行了這個製度。

  可是結果呢?

  曆史證明了,如果不搭配以其他政策手段,單純隻搞土地公有,是解決不了土地兼並問題的!

  我們新中國的建立,之所以解決了土地兼並問題,靠的也不單單隻是土地國有化,而是搭配了許許多多的其他政策製度,才成功的。

  現代的事就不多說了,還是說古代。

  在吳池看來,王朝滅亡的原因,根本不是什麽土地兼並。

  真正的原因,就是重農抑商。

  還是之前說的,你隻知道發展農業,而不發展其他行業,導致的結果是什麽?那就是種地的農民越來越多,而耕地的麵積是有限的。即使你解決了土地兼並,那有限的土地也無法承載無限製膨脹的農業人口。

  而唯一正確的解決辦法,就是在農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開始轉移發展重心,開始發展其他行業。

  一旦其他行業發展起來,那新生代的人們選擇可就多了。

  田地不夠?沒關係,我未必非要種地啊!

  我去當工人、去做生意好不好?

  其他行業也能產生財富啊!

  現代我國有14億人口,遠比古代的人口多太多了,可是這些人,大部分都能養活自己,不會餓肚子。為什麽?因為他們不單純指望種地活著!可以幹的行業很多!

  古代為什麽不能效仿呢?

  反正至少在清朝滅亡之前,中國古代都沒有嚐試過。

  而吳池,就是要做這個領路人,嚐試帶領漢朝的人民,走上一條全新的道路,打破這個惡性循環!

  所以……

  吳池在給荀彧的回信裏,簡單說了自己的想法。

  至於荀彧會怎麽做……

  吳池倒是有些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