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 理學法典
作者:傅小官董書蘭      更新:2021-08-14 17:06      字數:2793
  傅小官原本以為這法典定然是厚厚的一本,沒料到文行舟遞給他的不過是一小冊子。

  ??他接了過來,翻開了扉頁,便看見這樣幾個字:

  ??理一分殊!

  ??以法治典!

  ??他微微一怔,理一分殊是前世宋明理學裏的一個重要命題,居然被這老頭給參悟了出來,著實不簡單。

  ??然後他翻到了第一頁,這一頁的命題為:理,乃萬物本源。

  ??“理為天地,人物存之本!所謂理,便是人性。性隻是理,以其在人所稟,故謂之性。”

  ??“古之聖王,設為學校,以教化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氣質之偏,物欲之蔽,以複其性,以盡其倫而後已焉。”

  ??“故,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倫也……”

  ??傅小官逐字逐句的看了下去,臉上的神色頗為凝重,而文行舟此刻也極為緊張的看著傅小官,渾然不知道那倒好的兩杯茶水已涼。

  ??一個時辰悄然而逝,文希若領著幾個婢女端著飯菜走入了書房。

  ??她知道爺爺既然請了傅小官前來,這二人定然會聊著許多事,尤其是詩詞文章,恐怕是沒那心思去前院飯堂吃飯的。

  ??隨她而來的還有她的父親文滄海。

  ??文滄海在知道自己的女兒親自下了廚,便猜到了父親恐怕請了某位名人,在聽到文希若說是傅小官之後,他頓時按捺不住那激動心情,所以他也決定到父親的書房裏來蹭一頓飯。

  ??當他們進來的時候,便看見傅小官正在垂頭仔細的看著那書,而文行舟的臉上居然不是曾經的驕傲,而是寫著忐忑。

  ??文希若覺得有些奇怪,心想難不成這年紀輕輕的少年郎比我這大儒爺爺還要厲害?

  ??文滄海放輕了腳步,來到了茶台一側,悄悄的坐了下來,迎來的是文行舟兩眼對他一瞪,他咧嘴一笑,摸向茶壺,才發現就連茶壺裏的水也是冷的。

  ??傅小官這是來到這個世界一年多點時間裏,第一次如此認真的讀一本書。

  ??在這本書裏,他讀到了古人的智慧,也讀出了文行舟的偉大思想。

  ??這個思想和前世的朱熹有異曲同工之處,但文行舟卻又結合了法治,將理與法融合在了一起,雖然這理尚不完善,雖然這法也頗為粗糙,但這條路卻是對的!

  ??哪怕這所謂的法典裏麵依然殘留著聖學的思想,依然強調了三綱五常,但在傅小官看來,這僅僅是因為聖學根植於人心實在太久,它難以磨滅,甚至千年以降那麽多的文人都無法跳出它的禁錮。

  ??文行舟至少跳出來了一步,他已經看見了理學的門檻,甚至摸到了那扇門。

  ??如果再推一把,那門可就開了。

  ??他看完了最後一行字,抬起頭來,起身恭敬的對文行舟行了一禮。

  ??“文公才是真正的大儒!”

  ??文行舟連忙虛抬雙手,卻依然小心翼翼的問道:“公子以為然否?”

  ??傅小官坐了下來,決定幫文行舟一把。

  ??“小子粗鄙之見,望文公仔細一聽!”

  ??這句話有點矛盾,所以文希若皺了皺那雙眉兒,心想既然是粗鄙之見,爺爺為何要仔細一聽?再說……這理學我可是看了數次,堪稱舉世之經典,難不成你還能挑出毛病?

  ??可文行舟卻期待的說道:“願請公子解惑!”

  ??傅小官沒有客氣,他侃侃而談:

  ??“我以為人存於世,就是這世間萬物的一份子。文公認為理便是人性,我卻認為‘心即理’!萬事萬物由心而發,四方上下為宇,古往今來為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傅小官這句話頓時令文行舟一呆,這個觀點和他的觀點截然不同。

  ??在他的觀點中,理既然是萬物本源,自然是先於宇宙而存在。

  ??可傅小官的觀點卻是理由心生,是因為有了人,有了想法,才有了理。

  ??“理存於心,天理、人理、物理隻在吾心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皆可成堯舜!”

  ??此話一出,書房裏文行舟文滄海以及文希若盡皆目瞪口呆!

  ??這個觀點可就有些逆天了,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皆可成堯舜,豈不是人人都可以當皇帝?豈不是天下再無三六九等之分?

  ??這不是亂了套嗎?

  ??傅小官不以為意,淡然一笑,“我且問問文公,人都是父母所生,每一個人都是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存在。那麽人為什麽會被分成了三六九等?”

  ??他沒有等文滄海回答,又道:“如果時光可以追溯,讓我們回到人類剛剛誕生的時候,那時候的人,可會有三六九等?可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在人類文明誕生的過程中,人類需要有卓越智慧的人來領導他們,去抵抗野獸的攻擊,去組織食物的采集等等,於是出現了分工。”

  ??“這種分工在最初是平等的,並不會因為你在家裏織布就比我在山上采摘果子更高貴。”

  ??“文明繼續前行,被推舉出來的領導者需要維持他們的領導地位,於是,他們將這原本平等的分工變成了高低貴賤之分。隨後便誕生了聖學,以三綱五常定下了人倫與命運。”

  ??“大致是這樣一個過程,但是我認為這並不公正,因為每一個人的心中所思都有他的道理。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人心本無善惡,卻因為有了想法,才會有了善惡觀念。”

  ??傅小官口若懸河,將王明陽的心學觀點給抬了出來,一席話說的文行舟三人腦子裏亂成了一團糟。

  ??這番論調太過超前,尤其是傅小官講到了眾生本平等,君權非神授之後,兩種思想在他們的腦海裏激烈的碰撞,似乎覺得傅小官所言有理,卻又覺得難以接受。

  ??“在虞朝時候,我聽到了一個詞,它叫做樊籠。”

  ??“我曾經說這天地是樊籠,這國家是樊籠,這家園也是樊籠。如果心不自由,那麽萬物皆為樊籠。”

  ??“現在我覺得還需要補充一句:其實人之思想,才是最大的樊籠!”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