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部】第八十一章 聊電影(上)
作者:革神      更新:2021-08-11 12:00      字數:4466
  大部分中小型成本的台彎片,在2014年的票房甚至都在1000萬元新台幣上下,幾乎都是慘賠。

  ??其中大概也隻有趙德胤的《冰毒》小兵立大功,由於預算很低,光靠外埠賣出的各國版權,就已幾近回收。

  ??雖然很多人一向不認同用票房定生死、論高下,但2014年台彎電影的票房成績,確實沒有特別亮眼。

  ??這點在康康說的時候,就有些歎氣,他是很看好電影圈才要邁入這一行的,結果一邁進來,就趕上了整個市場的低潮。

  ??台彎電影近年看似製片量提高,人才湧入,新導演頭角崢嶸,年年都有第一次拍劇情長片的新銳投身影海,但實際上能有一定水平以上好作品的卻是屈指可數。

  ??2014年,侯孝賢的《聶隱娘》仍然隻是聞樓梯響,張艾嘉的《念念》已確定延至2015年才問世,幸虧還有蔡明亮的《郊遊》打破一般電影商業映演的形式隆重上市,讓一整年的台片市場不至於沒有任何一部個大作品撐場。

  ??其餘台彎“新電影”之後,**十年代起展開創作生涯的前輩導演,也有幾位在25≠014年推出新作,包括易智言的《行動代號孫中山》、李崗的《想飛》,以及萬仁的《車拚》,成績各異。

  ??台彎導演越來越多地尋求大陸資金的合作,2014年有幾部以台彎劇組為主力、並留在台彎取景拍攝的“合拍片”,命運卻大不相同。

  ??像《軍中樂園》台彎票房成績有限,在大陸卻苦無上片機會;蔡嶽勳執導的續集片《痞子英雄2》,則調整成更朝大陸觀眾口味發展的製作路線,果然在大陸票房成績不錯,反倒將台彎市場退為次要。

  ??吳宇森的《太平輪:亂世浮生》與呂克貝鬆(luc~besson)的《露西》(lucy)同樣在台彎取景。引起話題,但前者隻累積了5300萬元新台幣的票房,後者則是一舉突破38億元新台幣,並名列台彎年度總票房榜第二名。

  ??越來越多的劇組考慮到台彎拍片,馬丁斯科塞斯(martin~rsese)的新作《沉默》(silence)預計2015年春天就會大隊來到台彎拍攝。或許,這也算是台彎本地製片業的另一條新出路。

  ??康康介紹。麵對一整年的台彎電影,《郊遊》不但仍是藝術成就最高的佼佼者,明顯將其他電影都一舉拋到腦後;它也是2014年正式上映的台彎電影裏,映演“形式”最獨特的一部。導演蔡明亮原本不想讓它循正規管道在影院上映,後來他以折衷方式,僅於全台少數戲院排出50場限量映演,結果反而票券奇貨可居,從預售起就成為大熱門,最後近乎全數售罄。結束後相隔半年。他則用照片、光線、投影、裝置藝術,加上《郊遊》和另一部訪談紀錄片《那日下午》兩部影片的映演,在邰北市的“montue北師美術館”舉行了“在美術館郊遊”的特殊展覽,為《郊遊》找到了全新的、可被大眾欣賞的另一種姿態。

  ??《郊遊》是蔡明亮導演的第十部劇情長片。這一回,李康生從當年那個在西門町無所事事的《青少年哪吒》,變成了兩個孩子的爸,是個在街頭為房產廣告舉牌的臨時工,居食不定。兩個孩子沒事隻能在光鮮亮麗的大賣場流連徘徊。英文片名取為“流浪狗”,似是一家三口某種生活狀態的象征。也是片中確實出現的吉光片羽。影片裏充滿著“家”的意象,而且是戲裏、戲外,有形、無形,一種綿密纏繞的湧現。過去李康生、陸奕靜、苗天在蔡明亮電影裏組成的家庭,似乎從《你那邊幾點》裏苗天如幽魂般的結尾,《臉》裏頭母親死去又舍不得離開的情節之後。演變到下一代家庭的延續。而“小康”變成了“父親”,至於實體的家屋,則成了殘破的廢墟,甚至像是整個扭曲改變了的台北城。

  ??蔡明亮的電影,節奏時常是緩慢的。但也往往在不求疾速的演出裏,我們才好像能察覺生活裏的千絲萬縷,洞見時間分秒流逝的殘忍刻痕。李康生的臉寫下滄桑,他的表演更像累積爆發了超過二十個年頭的功力,無人能及。就連台北,也從當年《愛情萬歲》裏楊貴媚的哭泣,變成李康生、陳湘琪眼巴巴盯著牆上那幅壁畫的不動聲色。同樣是眼淚,當年的嚎啕大哭與此刻沒有表情地流下眼淚,其間是多少歲月與生命經驗的積累。時間,確實是蔡明亮電影裏無色無味卻又極其關鍵的元素,就好比水之於人類大地一般,沉默而關鍵。《郊遊》成了大家一整年最難忘的觀影經驗之一。

  ??從緬甸來台彎求學、拍片的趙德胤,則有著類似蔡明亮從馬來西亞來台彎、從國際紅回台彎的經曆。《冰毒》是他的第三部劇情長片,卻已與前兩部拉開更大的進步幅度與成熟度。他再次聚焦於將台彎視為攢錢福地的泰緬邊境,捕捉那些突破國籍界線、種族藩籬,吃力地為生活基本需求而拚命掙紮的人。

  ??《冰毒》看似幾乎沒有與台彎直接關聯的情節;但片中那種掌控鏡頭下人物與環境之間迷人的寫實魅力,卻很難不嗅到一直以來從台彎新電影以降的傳承氣味。這一次趙德胤展現更精準、純熟的場麵調度與剪接節奏,讓《冰毒》的每一場戲都能達到在有限資源中,充分發揮戲劇效果的飽滿程度。趙德胤證明好電影不一定要花大錢,最重要是從作品裏不停修煉進步,便能逐漸擺脫新手生澀,醞釀出純熟的作者風格。他肯定是台彎電影未來路上,一個引人持續聚焦關注的重要人物。

  ??鈕承澤的《軍中樂園》,同樣也成為他自《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迄今。最成熟大度的一部作品。若簡單解讀,它是個少年阿兵哥的成長史,借著部隊裏的眼界經曆,從人情生死到身體皆有觸及;它同時是具有濃厚政治性的宏觀與縮影,俯視著台彎的命運,荒謬、無奈、悲憐。似是曆史,卻又仿佛從未得解。說穿了,鈕承澤藉此描寫的是那個你我曾經熟悉或陌生的年代。四麵環海的小島上(金門或台彎?),沒人擁有真正的自由和快樂,在扭曲的遊戲規則下,每個角色都選擇用暴力和欺瞞自我保護。鈕承澤拍出了他從影以來最具視野、最成熟的一張成績單。除了大命題外,既保有他擅長的通俗劇元素及戲劇魅力,也在敘事的轉換交融間,達到舒緩有致、相映成趣的效果。即使鈕承澤的初衷隻是想為父執輩訴說一段屬於時代的悲歌。但最終他仍拍出了超乎於個人情懷之上的格局高度,讓《軍中樂園》成為鈕承澤的代表作。

  ??台彎新電影的健將之一萬仁,也推出了睽違已久的新片《車拚》。這部電影延續著萬仁一貫對政治與曆史主題的省思批判,不過這回改弦易轍以喜劇方式呈現。台彎女孩愛上了內地青年,最後帶著父母長輩跨海來提親,竟然因為文化差異搞成了兩岸語言、觀念、親家變冤家般的大鬥法。說實話,題材、手法都不新,隻剩零星的亮點和動人時刻。幾乎毫無驚喜可言。另一部類似作品是李崗的《想飛》,描寫空校生在麵對愛情與追逐升空理想之間的掙紮成長。李崗從監製跳下來兼任導演,想拍成一部史詩勵誌大片的企圖心昭然若揭,但事實上卻雷聲大雨點小,談愛情過度“純愛”,缺乏轉折;拍飛行空戰又隻像是虛張聲勢,不見任何真正的衝突危機。這是一部平平坦坦到幾乎沒有“起伏”的電影。仿佛是70年代台彎。軍。教。片與瓊瑤電影兩種類型的複古合體再現,閃耀不出驚喜火花。

  ??易智言的《行動代號孫中山》則是他自2005年三段式電影《如果愛》其中一段之後,終於再度完成的劇情長片,卻成了台彎電影的異類。它的外表像是現在大家很愛拍的青春校園片,看似寫實。結果竟極端風格化;題旨嚴正,沒想到卻帶有喜劇火花。故事主角是兩個高中生,他們先後相中了學校儲藏室裏蒙塵多時的孫中山銅像,想把它搬走變賣兌現。易智言將這個偷銅像的故事,“玩”成了一個寓言。兩個海選而來的男主角詹懷雲、魏漢鼎,明顯地在表演上帶點生澀,導演卻善用了他們的這種氣質,將整部電影拍成刻意的樸拙。那些不停故意重複的“笨”台詞,一開始讓人覺得生硬拗口,到後來,卻一次又一次似是深具嘲諷意味的反叛。它是一部內裏遠比外表看來更加層次豐富的作品,在嬉笑怒罵之間,傳遞的卻是沉重無比的訊息——貧富差距。與其說易智言拍的是青少年,筆者倒覺得那些“美少女麵具”背後所藏的一張張臉孔,其實是懂事又慚愧的大人們。

  ??幾位都在2008年《海角七號》“新新浪潮”之後才開始拍出第一部劇情長片的導演,2014年都推出與各自前作相比、不同嚐試的新作,企圖在擁抱觀眾與個人風格之間找到平衡。

  ??《甜密殺機》是連奕琦的第二部劇情長片,從幕後工作蟄伏多年的他,有著和一般年輕新導演不太一樣的靈活度,總在台彎少見的類型傳統裏努力大膽突圍。這回《甜蜜殺機》玩的是懸疑警匪加上冤家喜劇的複合嚐試,從一椿小狗吃了巧克力死掉的瑣碎小事,誤打誤擊地辦成一個萬眾矚目的大案。林依晨與蘇有朋各自飾演故意轉換刻板性別形象、不打不相識的兩個警察,一個過度認真、一個吊兒啷當,形成反差。影片調性輕鬆幽默,還有誇張的嘲諷意味,雖然劇情安排的懸疑性太過簡單,但不少想象力十足的橋段設計,仍看得出連奕琦節奏獨特的個人風格。

  ??從《逆光飛翔》到《共犯》,張榮吉的改變則更大了些。《共犯》描寫高中校園裏三個男孩因撞見同校女生橫屍巷弄而意外結盟,卻也因為另一件意外,讓三個人內在不同性格下的秘密與陰影逐步展現出來。影片的攝影與影像風格突出,氣氛掌控精準,不過相形之下則暴露出情節與人物雕塑上的複雜度不足。至於卓立的《白米炸彈客》,題材上極具勇氣與理想性,描寫當年台彎著名的楊儒門案件,他以埋放自製小型炸彈,向政府抗議米賤傷農的惡劣環境。影片隻成就了人物本身因真實事件所散發出來的悲劇力量,情節太過瑣碎而零散,旁枝角色亦參差不齊,是一部議題性大過電影本身質量的作品。

  ??陳宏一的《相愛的七種設計》故事圍繞著一家設計公司共七人,組成全片主要的人際網絡,側麵描寫了職場鬥爭、世代差異,訕笑富二代的膚淺,嘲諷設計業的本質,亦懷疑著愛情的真偽虛實。最重要的,還是聚焦於“設計”二字,因為一切的一切都是經過算計的。電影從台/北市爭取2016年世界設計之都的笑話作為開場,時不時又插入城市景觀驟變的特效鏡頭,陳宏一顯然關心的不隻是片中主角們的愛恨情仇,而是環境究竟如何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了你我都意想不到的變化。沒有小清新,也沒有鄉土逗趣,充滿著毫不掩藏、屬於知識分子式的犬儒嘲諷,卻也大膽針砭著對現實的不滿、對未來的焦慮,本片讓筆者忍不住聯想起楊德昌。陳宏一對城市的著迷以及相應而生的恐慌,幾乎成為他一路以來所有作品中反複湧現的主題。這部新作當然並非完美,還是有些部分說得太白、有畫蛇添足的老毛病,但它的勇氣與視野都令人振奮,夾敘夾議、嬉笑怒罵之間,無論你喜不喜歡,都無法否認它為台彎電影寫下一頁新風貌的不爭事實。(未完待續。。)

  ??...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