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 德語
作者:誌鳥村      更新:2021-08-09 18:32      字數:4321
  石化產業是個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政治密集型的產業。政治是石化產業的基礎,資金是石化產業的根基,技術就是石化產業盈利的根本了。

  ??政治資金和技術在現代能源產業中是密不可分的,最好的例子就是蘇聯。他們的石化公司是國企,又有銀行的大幅度貸款,政治和資金都不缺,但蘇聯石油的勞動生產率始終上不去,即使在他們最重視的巴庫地區和高加索地區,石油和石化產品的產量依然不高。自60年代以來,蘇聯的經濟日漸困難,每位蘇共總書記都對石油產業給予了相當的關注,但減產的事情仍然時有發生。

  ??隨著時間的推移,石油和石化行業的高成本性質,對速度和效率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其實也就是對技術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到了九十年代,國際市場上的石油公司,如果不能達到規模產量和規模效率,根本是活不下去的。就像是蘇城在阿聯酋的瑟坦油田,如今年產400萬噸並逼近500萬噸,這種高產量得到的就是超額利潤,但若是產量降低到100萬噸或者50萬噸的時候,盈利就沒那麽可觀了。若是算上給阿聯酋的稅費和競標油田的花銷,虧本也說不定。

  ??人們都看到了石油的壟斷利潤,卻沒有看到石油企業背後的技術投入。一個明顯的例證就是伊拉克。在伊拉克戰爭之前,伊拉克的石油產量是歐佩克中數一數二的,在全世界也是如此,而且幾乎全部是他們自己的石油公司采掘出來的。

  ??戰爭結束以後,伊拉克的石油公司遭到了滅頂打擊,以至於不能自己生產石油。曾經的伊拉克經常被歐佩克批評超產石油,但在戰爭結束以後的伊拉克,石油產量想要達到比例也做不到,最終隻能求助於外國石油公司。

  ??即使如此,要恢複油田的產量,最少也需要兩三年的功夫。至於伊拉克自己的石油公司,想達到戰前的水平也許需要10年時間。當然,10年以後他們又遭遇了新一輪的打擊,於是恢複時間遙遙無期。

  ??石化產業的技術要求比原油產業隻高不低。中國的乙烯產量始終是個問題,成品油其實也不夠用。中國很早就有出售原油采購成品油的問題出現,有人覺得不可思議,為什麽不自己煉油?

  ??其實就是煉油廠不夠,煉油的噸位不夠罷了。如果國家一天需要100萬桶柴油和汽油,而國內的成品油產量隻有60萬桶,那就毫無疑問的需要進口40萬桶成品油。無論石油產量是多少,大家使用的最終產品仍然是石化產品。

  ??而要生產更多的成品油,並不光是資金投入的問題,還要不斷的提高技術和勞動生產率。

  ??以國際通行的原則,生產一桶柴油,賺取1美元的工廠已經是很少的了,這其實隻是百分之二三的利潤,換言之。如果技術不達標,生產成本比國際平均成本高了3個百分點,煉油就是白做工。煉油廠的成本也收不回來了。

  ??如果煉油成本增加5個百分點,造不如買就是正確的答案。

  ??在這種情況下,大華投入數千萬購買的煉油技術,對中石化等大型石油企業的吸引力就是非常實在的了。雙方的戰略衝突是一回事,來大華石化基地參觀考察又是另一回事。

  ??事實上,到大華石化進行考察,已經成了各個公司的常例。一些分公司甚至出台了輪換學習的章程。他們看重的不光是大華已經購買的設備技術,還包括了大華請來的國外技術員,以及負責培訓大華實業員工的巴斯夫公司的技師。

  ??這些發達國家的技術工人往往掌握著一線最實在的技術,自然是提高水平的最直接手段,但國企雇傭外國工人的手續是非常複雜的,往往是要國家先出台一係列的學習政策,然後才能進行這樣的培訓。要是沒有碰上有政策的時節,國企領導寧可等著也不會給自己挖陷阱。

  ??大多數時間,國企要培訓員工,就把員工派往國外。

  ??可想而知這樣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但諸如中石化、中海油這樣的企業,不可避免的需要派遣員工出國學習。否則技術跟不上是一方麵,因為技術匱乏而丟失訂單的麻煩更大。

  ??蘇城自然沒有國企的各種限製和不安全感。大華石化公司兼收並蓄,不僅有自己的培訓體係,也接受巴斯夫公司的培訓,同時又挖角國外的技術工人……經過一年多兩年的時間,大華工人的水平上了一層之外,他們的培訓體係也顯露出了威力。

  ??謝薇薇見到的就是一群正在學習的工人。

  ??90年代的工人,無論是國企還是私企的工人,對於學習的認識都是正麵的。人們嘴上說著走後門,但有機會的時候,都會拚命的去學習。

  ??謝薇薇就見到一個工人脖子仰的高高的,手上卻抓著筆記本,另一隻手在眼睛不看的情況下拚命的做記錄。

  ??她輕輕的走過去,隻見筆記本上寫著一堆奇怪的詞語:攢普林……偶單格……““這都是什麽?”謝薇薇彎著腰,鼻腔裏全是機油和潤滑油的味道,看了兩分鍾,腦袋就看暈了。

  ??“噓。”工人低頭瞅了她一眼,似乎有點被謝薇薇的美色所吸引。不過,台上的外國工程師又在說話了,工人遲疑片刻,還是抬起頭來,眼睛盯著他的動作看。

  ??與此同時,更多莫名其妙的詞語出現在他的筆記本上:“派普蘭……弟可送拉客送哥拉門……”

  ??然後,他還翻頁了,頗為認真的繼續寫了下去。

  ??謝薇薇等了好半天,終於台上的工程師說完話了,她忙問:“你是在記筆記?記他說的話。”

  ??“可不是。”這工人大概30歲前後的樣子。他不好意思與謝薇薇對視,於是小心的低下頭,一點都看不出剛才“噓”的樣子。

  ??“你寫的這些是什麽意思?攢普林是什麽?”

  ??“嗯。”

  ??“我是問,這個詞是什麽意思。”

  ??“我不知道。”工人很靦腆,尤其是在旁邊有人圍觀的情況下。

  ??謝薇薇落落大方,此刻訝異的道:“你不知道什麽意思,記下來做什麽?”

  ??“嗯。”

  ??“嗯什麽?”

  ??“嗯。”

  ??“你隻會說嗯嗎?”謝薇薇再有脾氣,也該沒脾氣了。

  ??工人輕輕的說:“嗯。”

  ??謝薇薇翻著白眼,有種要昏厥的意思,心想:幸虧外國工人不是這樣的,否則任務都不知道怎麽完成。

  ??這時候,跟前圍觀的工人,有大膽的吆喝道:“不知道什麽意思的記下來,晚上找翻譯看看就明白了。老胡八竿子打不出一個屁來的人,你和他說不是對牛彈琴嘛。”

  ??謝薇薇一陣無奈,道:“你們是聽不懂他們的話,然後用語音記筆記的?”

  ??“是啊。”

  ??“那為什麽不讓聽的懂的人,比如翻譯整理一個筆記?”謝薇薇覺得自己找到了一個好辦法,你們不是聽不懂德語嗎?找聽的懂的整理一份,大家一抄不就行了。

  ??老胡此時卻悄悄的說了一句:“那怎麽自己學德語?”

  ??謝薇薇登時愣住,問:“你在學德語?”

  ??“嗯。”

  ??“學會了嗎?”

  ??“嗯。”

  ??“學了多少?”

  ??“嗯。”

  ??對話再次進入死循環,謝薇薇求助的看向別人。

  ??適才的工人高聲代答:“我們都學德語,德國工人都說德語,公司的設備也是德國的,不學德語學什麽。”

  ??“那你們學會了嗎?”

  ??“咱們對話一個?我們好幾個人,都能和德國工人聊天了。”高聲的工人很自豪。

  ??謝薇薇有些驚訝的微微張嘴。90年代的外語是相當吃香的,小語種尤其能吸引人們的目光。大華的工人竟然能和德國人日常交流,那水平就很不差了。

  ??她想了一下,搶過老胡的筆記本,翻到前麵看過的一頁,問:“剛才問的,攢普林是什麽?”

  ??“取樣。”

  ??“派普蘭。”

  ??“油管。”

  ??“這個……”謝薇薇很艱難的念了下去:“弟可送拉客送哥拉門。”

  ??念完才發現,還挺順的。

  ??老胡這時候低聲道:“分裂蒸餾塔。”

  ??“什麽?”

  ??“分裂蒸餾塔。”

  ??謝薇薇看向其他人,見有人點頭,才扭頭道:“這麽長的你知道,那麽短的你就不知道了?知道的話,你記什麽。”

  ??“我昨天剛背的,記得不清楚。”工人說的很實在。

  ??謝薇薇心裏一動,舉起筆記本,對著光線看了一下。

  ??原本巴掌厚的筆記本,已經膨脹到了拳頭厚,裏麵的頁麵全是鬆泡泡的,邊緣也黑了。翻到前麵,就能見到不同顏色筆的注釋,全是中文語音的德語單詞,有的還有大段的說明。說明主人沒少進行翻閱背誦。

  ??老胡突然有些扭捏,搶似的將筆記本給抓了回來,小聲道:“我腦子笨,記得慢,好多也聽不懂。”

  ??“聽不懂的話,看他們講解,有用嗎?”

  ??“把外國人的動作記下來,網上回去再對著做一遍,效果可好了。”工人說到技術,就放鬆了。

  ??旁邊也有人說:“晚上回去,背兩個小時的單詞,學兩個小時的動作,掌握三五成沒問題。”

  ??“聽不懂問人,看不懂也問人,羞啥。”這位一口地道的東北腔,語氣中帶著豪爽。

  ??謝薇薇忽然有些感慨,作為計委幹部,她見過無數坐辦公室的人,卻從未體會過這種濃烈而炙熱的學習情緒。圍繞在身邊的機油味,也很容易被忽略了。

  ??(未完待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