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皇帝夫子(三)
作者:雪妖小蝶      更新:2021-08-09 12:00      字數:3956
  老成少年聽聞後信服道:“夫子指點的是,弟子可是將書讀迂腐了。”

  ??苻堅上前拍拍他的肩膀道:“不,尤薑,你是個好孩子,也是我這一眾弟子中學養最紮實的,隻是有些耿直木訥,也全在於你至純至性,這才是世上最難能可貴的品德。答應為師,不管日後你是否入朝為官,須知‘人以我君子,我以德報之;人以我小人,我以慎防之,以智製之’,還有就是無論處在何種境地,一定要堅守本心。”

  ??老城少年深深作揖,滿臉的嚴肅:“弟子謹記。”

  ??苻堅撣了撣衣袖,是準備下課的節奏。

  ??這時,又有一個少年站起來,向苻堅作揖道:“夫子,弟子想接過尤同學的話頭也提一問,不知可否?”

  ??苻堅笑道:“徐霖,你一向內斂,難得有這發問的時候,你說!”

  ??這少年五官長得很是文秀,可惜的是生了一臉的麻子,也不知所謂的內斂是不是自卑導致的。

  ??“夫子,弟子想問的是‘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這些賢明是自己賢明就好,既要自己賢明,也要傳達賢明,讓別人也變得賢明?”

  ??“自然是自己賢明,亦要傳到賢明。”

  ??“但是偏有些固執己見之人非但聽不進我的話,反說我愚昧無知該如何?我是繼續向他傳達賢明的思想甚至爭論爭吵,還是不做搭理拂袖離去呢?”

  ??“哈哈,你們都很崇拜的莊子不是說過嗎?‘夏蟲不可以語冰’,孔老夫子也說過‘不與傻瓜論短長’,所以說不通的人不必跟他浪費唇舌,直接離開就是了。”

  ??“可是這就與我要傳達賢明的初衷相悖離了呀!”

  ??“額——”

  ??苻堅再次被問住,不知如何作答,趕緊向我遞眼色,那是又在求我解圍了。

  ??我這次也麵露難色,這少年的其實是在使用一種現在商務談判裏的詭辯技巧,隻是以他這般內斂老實肯定不是故意刁難苻堅,而是書讀多了鑽了牛角尖而已,可是到了這步你非得找個說法將他說服才行,不然以後就很難有精進了。

  ??心裏一時也沒有計較,不如先故作深沉拖延時間,便笑問那麻臉少年道:“這位同學,你可知‘夏蟲不可以語冰’是為何意呢?”

  ??這個叫徐霖的少年恭恭敬敬道:“弟子自然知道,是出自莊子的《秋水》一篇,是說‘不能和生長在夏天的蟲談論冰。當一隻四季蟲在侃侃而談的時候,夏蟲很難理解到夏之外的景色,如果夏蟲能夠多活一季,也許就能多走一步,看出圈外的善惡,懂得更多。”

  ??我麵上沉穩內裏心虛道:“好,那你從‘北海若曰:’這裏開始給我背一遍,背慢些,邊背邊體會其中的深意。”

  ??徐霖乖乖地背誦起來:“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嚐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於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

  ??其實我也還沒有找到可以把對方說服的論證或者方法,但也不能一直尬在那裏,剛好讓他背背書,也好給我一個緩衝的時間。不過莊子的文離我生活的時代隔得甚遠,是以其文言文的生僻程度遠偏離於唐宋以後,哪怕我這種語文功底甚好的,其中也有許多不解之處,別說找資料駁倒他了,反而是把我背暈了。

  ??所以徐霖一背完,我又讓他給我逐字逐句翻譯了一遍。

  ??徐霖又乖乖開始翻譯成白話文:海神說:“對生活在井裏的青蛙不可與它談論大海的事情,是由於它被所居住的地方所局限;對生活在夏天的蟲子不可與它談論冰雪的事情,是由於它被所生存的時令所局限;對生活在鄉曲之士不可與它談論大道的事情,是由於他的眼界被他所受過的教育所局限。如今你從河岸邊出來,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將可以參與談論大道了。天下的水,沒有什麽比海更大的,千萬條河川流歸大海,不知道什麽時候才會停歇,但是大海卻不會滿溢出來;海水從尾閭泄流排泄出去,雖然永無停止的時候,但海水卻不見減少而流盡;海水不因季節的變換有所增減,也不因水災旱災而受影響。這說明大海遠遠超過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夠用數量來計算。可是我從不曾因此而自滿,自認為從天地那裏承受到形體並且從陰和陽那裏稟承到元氣,我存在於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小塊石子、一小塊木屑存在於大山之中。我正以為自身的存在實在渺小,又哪裏會自以為滿足而自負呢?想一想,四海存在於天地之間,不就像小小的石間孔隙存在於大澤之中嗎?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於四海之內,不就像細碎和米粒存在於大糧倉裏嗎?人們用“萬”這個數目來稱呼物類,人類不過占其中之一;凡是有糧食生長的地方,有舟車通行的地方,都聚集著人群,而每個人隻不過是世上多的數不勝數的人口中的一個而已;一個人他比起萬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於整個馬體嗎?五帝所續連的,三王所爭奪的,仁人所憂患的,賢才所操勞的,全在於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辭讓它而博取名聲,孔丘談論它而顯示淵博,這大概就是他們的自我滿足,不就像你先前看到河水上漲而自滿一樣嗎?”

  ??但他整段翻譯完畢,我雖理解了章節大義,卻仍是找不到任何有效論據可以說服他,正在犯難之際,這個徐霖又問道:“女夫子,《秋水》一篇整體是在說做人要像大海一樣,雖然有廣納江河的容量,卻時刻警醒自己的渺小,從不驕傲自滿。但是似乎與我們之前所討論的問題並無關聯。”

  ??我被他問的尬在那裏,隻能繼續深沉的幹笑兩聲,隨即想到了孔子所說“不與傻瓜論短長”的典故,這便有了底氣:“唉——看來你對‘夏蟲不可以語冰’,這句話的理解還是隻停留在表麵,本以為你通篇誦讀之後能夠自我貫通呢!”

  ??徐霖連忙低下頭去:“弟子慚愧。”

  ??他一說自己慚愧,我就真覺察到自己的臉皮是有多厚了:“無妨,師者,傳到授業解惑也!我先來給你講個故事吧!

  ??話說春秋時期的某一日,孔子的一個學生正在門外掃地,忽然走過來一個渾身綠裝的人,他便好奇的看去,隻見那人衝著自己就過來了,剛一靠近就問他:你是孔子的弟子吧?

  ??他回答道:是呀,你有什麽事?

  ??那人接著說:請問一年有幾個季節?

  ??孔子的弟子莫名其妙的看了一下那人,說:當然是四個季節了。那人很不理解的反問:明明是三個季節,你怎麽能說是四個呢?於是兩個人就為此爭論了起來……爭來爭去,也沒爭出個什麽結果,於是那人提出:不然我們打個賭吧。孔子的弟子說,賭就賭,那你說賭什麽?

  ??那人說:假如確定一年是四個季節,我給你磕三個響頭,假如確定一年是三個季節,你給我磕三個響頭,你看怎麽樣?

  ??孔子弟子,猶豫也沒猶豫,就答應他了。

  ??於是二人便一起去找孔子理論去了。

  ??見到了孔子,二人就把事情的原委一一的向孔子道來,那人非常誠懇的和孔子說:就是這麽個事,您是老師,您給憑個理,到底一年有四個季節還是三個季節?

  ??孔子看了一下那人,轉過身對弟子說:一年確實是三個季節。

  ??那人,馬上就開始跟孔子弟子理論:我說一年隻有三個季節吧,讓你不信,現在好了,趕緊給我磕三個響頭吧。

  ??孔子的弟子看了眼老師,無奈的給那人磕了三個響頭……

  ??見孔子弟子磕完頭,那人也就開心的走了。

  ??孔子的弟子見那人走了,便回身問師傅,一年明明是四個季節,老師您怎麽也說是三個呢?

  ??孔子笑了笑,對其弟子講:

  ??您沒看到那人,渾身是綠色嗎?其實他是一隻螞蚱,春天生,秋天死,根本活不到冬天,你說他怎麽能知道一年當中除了他所經曆的三季外,還有一個冬季呢?這樣你跟他又能爭論出個什麽結果呢?

  ??孔子弟子頓時有所悟!”

  ??徐霖聽得津津有味:“這個故事弟子從未聽過。”

  ??我道:“所以,你要傳達的聖賢之理就如這隻螞蚱不知道的第四個季節,你與他說再多他也不承認,但也不是人人都是螞蚱隻知三季,你用這與他辯論爭吵的功夫去點撥更多的人,豈非就是傳達了賢明,如此可通了?”

  ??徐霖瘋狂點頭:“弟子通了,弟子通了。”

  ??其實我自己都不通呢!隻不過是用了一個轉移注意力的法子將兩個不能直接通達的事例牽強地對接在一起了,所以說現代人乖滑呢!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