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章朝堂上奏疏
作者:興昭五      更新:2021-07-28 12:27      字數:4488
  可憐的蕭訊在父母兄弟的陪同下,親眼見證蕭寧寫出一份奏疏,根本不給蕭訊說話的機會,盧氏將奏疏塞到蕭訊的手裏,“明日早朝,當眾讀。”

  ??額,蕭家的情況有些特殊,別看蕭鈐貴為廷尉,在家裏,盧氏做主的事,蕭鈐都得聽話。

  ??奏疏的內容,看著蕭寧寫的,豈會不知。

  ??“阿娘,這......”蕭訊甚是為難。

  ??“怕甚?”盧氏十分不滿蕭訊畏畏縮縮的樣兒,一眼橫過。

  ??蕭訊心裏苦,他是怕嗎?

  ??他根本不怕。

  ??他是覺得蕭寧這奏疏殺傷力太大了!今天怎麽說蕭寧也算是揍人一頓,更讓人當眾丟臉,氣都出完了吧,不好太趕盡殺絕。

  ??“伯父帶上,若是吳柳兩家不作聲,伯父便不讀這奏疏,如何?”蕭寧笑得眉眼彎彎的安撫蕭訊。

  ??蕭訊......總覺得蕭寧能看穿人心,這麽小的孩子,有點可怕了啊!

  ??“好了,回房去吧。”盧氏發話,蕭寧倍高興地離開,最後聽著蕭訊顫著聲音問:“阿爹阿娘,是不是讓老七回來一趟?孩子這個樣子,懂得太多了吧。”

  ??蕭鈐和盧氏怎麽答的,蕭寧壓根不在意。反正,敢辱她爹的,一個都不能放過。

  ??蕭寧開心地回了院子,孔柔在院門前等著她,遠遠瞧見她,心中的大石放下了。

  ??“阿娘。”蕭寧亦是歡喜地衝孔柔揮手。

  ??眼前的這個女人,溫婉而堅強,在這些年一直照顧蕭寧和蕭諶。

  ??三年前,孔柔嫁給蕭諶,正式成為蕭寧的繼母。

  ??出身不顯的孔柔,嫁給世族公子蕭諶,誰人都覺得孔柔高攀了。蕭家的人,其實對這門親事也是不滿的,終究拗不過蕭諶,最後同意了。

  ??“無事?”孔柔詢問,自然而然地牽起蕭寧的手,滿心滿眼都是關心。

  ??“那是自然。”蕭寧驕傲地抬起頭,擲地有聲地回答。

  ??第二日的早朝,確實算是熱鬧。

  ??朝堂之上坐於龍椅的,不過才十二歲的小皇帝。

  ??大興朝立朝兩百年,高祖以平民之身起義建朝,多年來,蒙曆代皇帝勵精圖治,大興朝蒸蒸日上,百姓安居。

  ??可惜先帝不過而立之年駕崩,留下孤兒寡母。現今的小皇帝姬祜,四年前繼位,改號建安,因年紀尚幼,朝堂由丞相同太尉、禦史大夫共掌。

  ??本來也是相安無事的,畢竟是先帝重臣,對大興忠心耿耿。自先帝去後,四年來三公恪守本職,將朝堂管得井井有條,並未出現亂子,三公都隻待皇帝大婚,還政於帝。

  ??偏偏有人不安分,迫不及待在搶權,始作俑者是皇帝的生母,當朝的太後。

  ??以至於朝堂明爭暗鬥而起,太後卯足了勁想廢三公。

  ??值得一提的是,太後出自韓家。

  ??吳禦史是為禦史,監察百官,昨日丞相府發生的事,他心裏攢著一口氣呢。

  ??一上朝,吳禦史立刻拿出奏疏,參蕭諶一個教女不善,跋扈自恣的罪名。

  ??柳少府緊隨其後,指出丞相偏袒,有失公允。

  ??本來是孩子的事,偏偏一個兩個扯上大人,連李丞相都攀扯上了。其中要說沒有其他人的指使,誰信?

  ??李丞相剛要開口,蕭訊莫可奈何地站了出來,“陛下,昨日諸事,臣的侄女有疏上奏。”

  ??年幼的皇帝倒是很能捉住重點,“你的侄女幾歲?”

  ??問得蕭訊嘴角一僵,不得不答道:“七歲。”

  ??“七歲會寫奏疏嗎?”小皇帝問出所有人的心聲。

  ??“陛下且聽聽。”會不會的,聽聽不就知道了。寫奏疏的格式,朝中的人都明白。一個七歲的孩子,懂不懂的,蕭訊一個當伯父的不好評價,就讓他們判斷。

  ??“那就聽聽。”小皇帝確實挺好奇,一個七歲的孩子能寫出什麽樣的奏疏。

  ??蕭訊莫可奈何,在父親的注視下,將奏疏的從頭到尾讀出來。

  ??一開始,蕭寧這奏疏寫得隻能說是乏善可陳,後麵可就不一樣了,簡直炸了鍋。

  ??想想蕭訊昨天看完這奏疏的反應,便可知道眼前的這群人都是怎麽樣的震撼。

  ??奏疏大致翻譯如下:蕭寧言及昨日乍然聽到吳、柳兩家的小郎君提及自家老父親,言語不恭,多有不屑,那叫一個五雷轟頂。

  ??繪聲繪色地論及自家父親駐守邊陲多年,上陣殺敵,禦敵於外,保國安民,幾次出生入死,命懸一線。

  ??卻原來在京城的人眼裏,蕭諶成了自甘墮.落的世族敗類!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一國將士為國衝鋒陷陣,不畏生死,護國家安寧太平,保朝廷不受外敵侵擾,最後卻成了自輕自賤!

  ??一個禦史,一個少府,皆是朝中重臣;話雖出自稚子之口,然稚子宛如白紙,若非耳濡目染,鸚鵡學舌,豈能說出輕蔑重臣之言。

  ??由此可見,瞧不上滿朝守衛邊陲的人並非稚子,而是當朝重臣。

  ??身為人子,聞父被辱,痛徹心扉,可這都不及對朝堂的擔心。

  ??縱為稚兒,得蒙父親教導,蕭寧亦知將士守衛邊境之重。

  ??然若朝中重臣,不敬將士,出言相辱,上行下效,寒的卻是天下將士的心;長此以往,若無人願意駐守邊陲,國安以寧?

  ??至此畢,最後的話,最是引人深思。

  ??雖然重文輕武,朝中的文臣,世族,盡都是瞧不上武將的,但從來不敢把話說破。

  ??今天,偏就蕭寧說破了,隻為幫天下將士爭一口氣。

  ??蕭寧的奏疏讀完,朝堂肅然無聲。

  ??作為太尉的老頭楊純第一個跪下了,這位可是憑著軍功走到太尉這個位子的,最是清楚為將者遭受的白眼。

  ??而且眼下的情況明擺著是有人借著小兒打鬧的事,意在拉丞相下馬。

  ??丞相、太尉、禦史大夫,他們都是同一條船上的人。

  ??要是自個兒為自個兒辯解,總是讓人聽不進去的。有別人幫他們說話,意義完全不同。

  ??蕭寧說得聲情並茂,利害關係也道得清楚,太尉什麽話都不用說,隻跪下,自然有其他人配合。

  ??武將們,確實挺受欺負的。畢竟世族出身的人,少有願意征戰沙場的。連蕭諶這麽一個世族出身的人上了戰場,都被人視為自甘墮.落,可見他們這些平頭百姓,受了多少欺負。

  ??蕭寧說出的是武將們素日不敢說出的委屈,立時間,不少感同身受的武將老淚縱橫地道:“陛下,切不可寒了天下將士的心。”

  ??總的來說,滿朝的武臣幾乎大半都跪下了,也就讓吳、柳二人都看傻了眼。

  ??這跟他們預想的不一樣啊!

  ??別說他們兩個了,哪怕是小皇帝也絕想不到,蕭寧年紀雖小,竟然有如此見識,實在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瞧瞧跪下的大半武將,便知道蕭寧說到武將們的心坎。小皇帝雖小,總明白一點:眾怒難犯。

  ??“太尉請起,諸位將軍請起。”小皇帝連忙喚人起來。

  ??“陛下,臣等非迫於陛下。隻是臣等實在委屈。”話不必多,上戰場的人都是大老粗,難得在殿前抹淚,多少人看得目瞪口呆。

  ??“臣等為陛下,為大興,為百姓出生入死,臣萬死不悔。可臣不願意受人折辱。世族公子上戰場是自輕自賤嗎?那臣等都算什麽?自尋死路?陛下,請陛下為臣等做主啊!”

  ??這麽一位哭得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的,真是令聞者傷心,聽著落淚。

  ??一聲聲喊著陛下,全然是將希望寄托在小皇帝的身上,驟然間讓小皇帝覺得,他真是皇帝啊!

  ??為大興守衛邊境的將士,盼著小皇帝主持公道,不就等於說,天下的武將都認他這個皇帝,比起那些文臣嘴裏念叨著隻有他這個皇帝,其實卻拿他當傻子一樣的哄,還是武將更實在。

  ??小皇帝也挺苦的,半大的孩子,手中無權,身邊的人各說各的話,他誰都不能信。可是,他更要依靠身邊的這些人。用人,防人,其中複雜的心情,五味雜陳,難以言明。

  ??尚且年幼的小皇帝,不曾想那麽快,這一天他會成為別人的依靠,更是這些素日看起來最是可怕的武將們的依靠。

  ??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背,小皇帝道:“吳禦史,柳少府,你們可知罪?”

  ??被點名的兩位傻了眼,他們不知罪啊!

  ??“丞相,禦史大夫,依你們所見,傷及天下將士之心,他們二人當如何處置?”小皇帝也不問楊太尉,畢竟他都喊起了,楊太尉沒起呢,態度夠明確,巴不得告他狀的人死啊死透的。

  ??李丞相感歎蕭家得了一個好孫女,這本事,男人中都沒幾個能及。

  ??“陛下,柳少府告臣偏袒蕭氏,臣不宜開口,請陛下聖裁。”李丞相深謀遠慮,斷然不能在這樁和他扯上關係的事情上發表任何意見。

  ??反正不說,他的態度也讓人明白了。

  ??禦史大夫吧,那是自己人。這位可是盧氏嫡親的哥哥!

  ??在小皇帝明顯站在蕭家這一邊的情況下,不說話比說話好。

  ??小皇帝再次感受到屬於皇帝的威嚴,看,連丞相都隨他做主了,禦史大夫可以忽略不計了吧。

  ??“傳朕詔令,吳禦史,柳少府,無中生有,教子不善,心無君,亦無國,奪去其職。”小皇帝下令,一眾武臣山呼道:“陛下英明!”

  ??“陛下。”有人出言想勸小皇帝收回成命,沒想到小皇帝板起臉道:“詔令下達,豈可朝令夕改,你們是想讓朕威嚴盡失?”

  ??小皇帝扣下一頂那麽大的帽子,誰敢接?

  ??故,蕭寧第一次在京城各世族中露臉,完勝!

  ??吃了虧的人是不會學乖的,隻會恨上蕭寧,接下來......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