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51 作坊與工廠
作者:香兩岸      更新:2020-12-25 01:30      字數:4322
  在船廠服役的普通師傅和大工們最少的也在造船行業混了十幾年了,其實對於船上的各種部件如何製造、如何連接絕大多數人都有個基本的概念了,甚至有些師傅隻是差著臨門一腳,隻剩下老師傅那點壓箱底的功夫沒學會而已。

  其實在後世那個知識爆炸的年代,許多工藝上的所謂不傳之秘早已變成了爛大街的玩意,在食物配方上尤其如此。

  許多所謂的秘傳醬料,如果沒人指導自己去摸索的話,絕大多數情況都會是一頭霧水,無論怎麽調整就是調整不出人家的那個味道來。

  可東西都是那些東西,但如果知道了秘方呢?調料都還是那些調料,配比稍微不對味道就南轅北轍,而隻有正確的配方才能燒製出對味的美食。

  美食如此其他工種其實也是這樣,如果從結果倒推來看的話不過就是層窗戶紙而已,但若是自己摸索的話那可真是頭都想破了都想不出為什麽。

  造船其實也有類似的一些捅破了窗戶紙就一文不值的小技巧,然而人家就是不給你捅破,否則人家怎麽能憑手藝吃飯呢?

  不過當時代的進步,技術達到一定層麵之後,原本所謂的秘技也就不足掛齒了。

  隨著這些有著豐富造船經驗的師傅與大工加入到討論中來,肖恒他們這幫學生飄在半空中的知識總算是落了地了。

  在細心的聽取了工人們的建議之後,最終新版的鐵龍骨槽船長8米,寬3.2米,設計排水量約35噸的“U”形底的小船。

  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一個“目”字形的鐵龍骨。

  沒錯,在最初的“||”形龍骨基礎上,又增加了四根橫向的金屬加強結構。

  曾幾何時,中國的造船師傅們為了利用小一些的木材造出足夠強度的船體,繼發明了卯榫機構之後又發明了各種各樣結構複雜的船釘,能夠將木板牢牢的固定在船體上,而其中如何固定才能保證強度,是多年以來需多造船大師傅的不傳之秘。

  然而此時此刻,當鐵龍骨出現的那一刻開始,曾經的秘技頓時失去了它們的價值。

  在這個“目”字形的鋼鐵龍骨框架之下,新造的船隻要保證不漏水就可以了,其他的什麽如何鑲嵌、如何連接等等一切都不需要再去考慮了!

  等這個方案出來之後,終於輪到看了半天的王鐵錘出場了。

  他拿著圖紙,仔細的看著上麵標注的數據,忽然抬頭開口問道:“這個位置怎麽連接?還是用鉚接方式?”

  “是的,我們是這麽想的。”盧淳回頭看了看他的小夥伴們,與他們交流完眼神之後這才答到。

  “那這裏就隻能鉚一層了,強度上能保證嗎?”王鐵錘一眼就看出了孩子們設計上的不足,畢竟他可是全程參與了第一個鉚接產品的誕生的——四輪馬車的框架,所以他很清楚鉚接的強度以及鋼鐵本身所能承受的力量。

  “啊?這樣嗎?”盧淳等人畢竟沒有實際的經驗,所以設計上還是出現了些紕漏,趕緊回去跟下夥伴們有討論了一遍之後,再與那幾位師傅谘詢了下加強結構的位置,最後終於這才算是拿出了完整的方案。

  當這方案完成之後就被送到了肖恒手中。

  “幹嘛?讓我看看?”肖恒笑道。

  “是的,老師請您看看我們有麽有什麽疏漏之處……”盧淳認真的說道。

  “這一次,你得靠你們自己。”肖恒搖搖頭,將那份方案推了回來,“這是你們必須要經曆的,你們這些孩子總有獨當一麵的時候,而那時候我不可能時時在你們身邊……所以這種事你們要學會自己解決。”

  肖恒說道這裏頓了頓,看著孩子們略顯失望而又有些忐忑的眼神,最終還是給他們吃了科定心丸:“雖然我不參與,但我的建議是圖紙工作要做仔細,尤其是這種沒辦法用小規模試驗來驗證的工程尤其如此。圖紙工作一定要不厭其煩,一定要排除掉所有能夠在這個階段排除的問題,以減輕工程開始之後的損失。”

  “……”盧淳等一眾孩子聽完肖恒的說辭之後,都是陷入了沉思,就連旁邊聽不太懂他們說什麽的那些船工和老周、小周他們也同樣陷入了沉思。

  最終,那份盧淳還是拿著那份方案回到了小夥伴的中央,再次不厭其煩的進行了數次圖紙推演,最終還是揪出了幾個小BUG之後,整個工程終於到了要實踐的階段。

  到了這個階段反而簡單了。

  肖恒他們這邊將零件、參數往鐵匠鋪那邊一報,不到3個小時他們所需要的各種鋼結構材料和已經加工好的零件就被送來了!

  這效率可把一種大小船工以及周氏父子嚇壞了……在這個年代就算想要一口大勺、一個鋤頭,若是找人現做的話也要等個三兩天的……

  而盧淳他們呢?訂做了這麽巨大的鋼鐵構件!在那些船工們看來這種巨大的鋼鐵構件怎麽也要等個把月才能交貨的吧?而且還得是人家全力幫忙舍棄其他工作的情況下才行。

  然而他們哪知道肖恒那邊的鐵匠作坊早已做了流水線改造,從粗鋼到軋鋼成型基本上都是一條龍的,而且盧淳他們的設計也是基於現有的幾種標準化鋼板產品的,所以其最大的難點還是在加工打孔上。

  隨著這批材料來的還有數十名熟練的鉚接工人,到了地方之後他們立即開始投入工作,將早已修造完成的各個零件組裝起來……不過是一下午的時間,整個“目”字形的箱形龍骨框架居然就這麽完成了!

  “爹爹,這些人……這也太快了吧?”小周這一下午就沒合得上嘴,仿佛嘴裏全程含著個燈泡似的。

  “這些人……有些奇怪。”老周也說不上來肖恒他們這幫人究竟怪在哪裏。

  而船廠主人都這樣了,船廠內的其他工人更是一個個的不停猜測起來。

  而對於這種工程速度,肖恒的那些學生們卻早已見怪不怪了——有些鉚接工人就是他們自己的長輩甚至是親爹!

  而且就算沒有沾親帶故的大家都住在一個村裏,平時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多少也算是認識……所以他們還能上前幫忙擦個汗、遞個水什麽的。

  就在如此其樂融融的一幕之中,一個原本以為要不知多久才能造好的箱形龍骨框架就這麽出現在了船廠上下幾百號人的麵前!別說是那些船工們看傻了,就連給他們送飯來的媳婦們也都看傻了!

  盡管這些船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工人,然而比起肖恒他們這些完整的經曆過工業化洗禮的工人來說,這些船工隻能算是小作坊裏的手工業者。

  其區別就在於教育以及標準。

  肖恒他們這邊的一切都是有操作手冊的,而且每個成熟的鉚裝工人都經曆過係統的培訓——不光是在夜校裏學習知識,更多的是專門培訓他們的專業技能。

  所以當這些鉚裝工人們開始工作之後,每個人都是按照相同的標準來進行鉚接工作的,一個人累了自然有下一個直接替換上去,甚至都不用任何的交流……因為標準是已經訂好了的,隻要照著做就好了。

  不要小看這一點,之所以會出現被挖走了大師傅就無法造船的原因,就是因為工序的不透明以及非標準化,所以某些關鍵的步驟缺了這些大師傅可就玩不轉了。

  然而在大工業時代,每個人都隻是一塊磚、一顆螺絲釘而已,隨時都有標準化的替代品,而每個人也都能發揮出自己的價值,有著明確的努力方向和公開的晉升體係。

  在這樣的環境下,想要成為大師傅既不需要獻媚討好、也不需要無止境的做不要錢的學徒被那些大師傅們剝削,隻要認真工作積累經驗,等你能力到了自然就會被晉升……而這,就是所謂的製度優勢。

  肖恒旗下的工人們個個都享受著平等、自由以及敞開的向上通道,在肖恒所營造出來的這麽個小小的角落中,即便再普通的老百姓也能從沉重的人身依附以及階級壓迫中解放出來。

  所以無論是肖恒的學生還是那些工人們,每個人都充滿著獨立與自信,而這種自信是極具感染力的。

  這種感染力最初船廠這邊的工人們還沒察覺出來,等到肖恒他們離開的時候,看著有幾個很普通的工人抱起那些很是神氣活現的主家學生,而另外那些人也跟學生們有說有笑的……

  ……而且還不止如此,肖恒也與那些工人們有說有笑的,而且大家離開的時候都是坐著同樣的馬車離開的,就連肖恒那輛馬車上也上去了不少工人。

  這種奇怪的卻又非常平等的社會關係讓完全生活在人身依附關係中的船工們的心態變得有些奇怪……既有些排斥又有些想要了解。

  而肖恒他們自然不清楚身後那些船工們的複雜心態,一行人高高興興的回家下班了,第二天也早早的就回到了造船廠。

  隻是這一次主角將不再是肖恒的那些學生們,而是船廠裏的那些船工。

  在沒有接受過流水線改造的工廠內,許多零件看似形、製式都相同,但實際上多多少少還是有些誤差,有的時候這種誤差還挺大……

  好在最基礎的木板什麽的還是能夠保證的,而本身這種漕船的規模也比較小,按照以前造船的步驟按部就班的繼續完成就好了。

  不過這群學生們也沒閑著,他們在構成船體的鋼鐵龍骨上分別刷上了油漆、包上了油布或是直接用刷滿了桐油的木頭給牢牢的包裹住。

  肖恒曾經給他們講過鋼鐵氧化的原理,所以他們現在都想盡辦法將這些鋼鐵龍骨包裹起來……隻是不知道哪種方法更好,就用了多種不同的辦法。

  當然這艘船最後是不會出售的,它將作為第一號試驗艦來進行各種新技術的測試……其中首先測試的就是鋼鐵龍骨的防鏽處理。

  就像框架式結構的房子比傳統房子蓋得更快一樣,稱重主體變成了鐵龍骨之後,不用考慮其他細節的漕船不到五天就徹底完工了!

  這種效率連船廠的工人們都沒想到……

  ……要知道這可是在一張弓都需要造一年的南宋時期!正常來講建造一艘尺寸較小的漕船也要半年左右,慢一點的拖上一年時間也不是沒有可能!

  而此時加上第一天,他們造完一艘漕船的時間甚至還沒超過一個星期!這可讓老周廠長都跟著大吃了一驚……這種效率簡直太可怕了!

  接下來的事情比較散碎,主要是各方麵的測試與協調,而後就是上帆與下水了。

  此時這艘漕船所用的帆還是傳統的中式硬帆,肖恒並沒有將更先進的風帆係統引進來……畢竟那就有些喧賓奪主了。

  上帆之後就是下水,盧淳他們準備招一些水手來,然後就用這艘船來跑跑漕運什麽的……一方麵實際的跑商可以測試鐵龍骨船的各方麵性能,而另一方麵也是為了給整個船廠做標準化、流水線化的改造留出時間。

  肖恒自然是要推廣自己所熟悉的度量單位,而他熟悉的當然是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等這一套現代度量衡。

  至於重量方麵肖恒倒是沒把步子邁得太大,畢竟這個年底的船隻並不論噸位隻論“多少料”,他們甚至連排水量的概念都沒有出現呢。

  統一度量衡其實還好辦,雖說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就曾經搞過標準度量衡體係,但實際上在全國各地仍然有各自不同的度量衡標準。

  例如造船的就有自己的“尺”,他們的標準與大宋官方的“宋尺”又有所不同,甚至每個有名望的大師傅所使用的度量衡也會因為各自的喜好而有所區別……所以當肖恒開始推行標準度量衡體係的時候意外的居然沒什麽阻力。

  當然這可能也跟這個船廠沒有了大師傅有關係……畢竟之前如何確定度量衡那可都是大師傅們的權利。

  至於肖恒……當漕船開建之後肖恒就沒再跟進了,漕船這邊的事他已經完全扔給了自己的學生們,因為他還有些其他的事情要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