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趙恒無膽返廣州,林衝有心留殘宋
作者:好樂無荒人      更新:2021-10-28 09:54      字數:2785
  前文說過,安南軍入侵廣州殘宋,攻陷了邕州、廉州、欽州、梧州等城,直逼廣州城下。嚇得宋欽宗趙恒扔下守城軍民,帶著禁衛軍逃去了泉州。老趙家對內巧取豪奪,對外表麵王道實際舔道,靠大撒幣維持大國形象,是有傳承的。

  大華朝傳來信息,林衝保證不在廣州殘宋與安南入侵者相爭時攻擊殘宋,並把這個保證登載在新華旬報上,新華旬報還建議宋欽宗速速調回在福建路、江南西路、荊湖南路等地與大華軍相持的軍隊,回救廣州,趕跑安南人,殘宋朝廷內部也多有人如此建議。

  但趙恒還是帶著朝廷重臣,禁軍主力跑了,剩下二三萬雜軍在廣州,由都統畢進領著,端明殿學士李光不願跟趙恒逃跑,主動請纓留守廣州。麵臨安南入侵,大華朝和廣州殘宋的不同應對,使得趙恒的威望,持續下滑。

  廣州人卻不願等死,他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數萬民眾武裝起來,在畢進和李光的率領下,固守廣州,令安南軍隊攻擊近一個月而無法破城。

  一開始廣州軍民是惶恐的,守城是生疏的,一段時間過去後,廣州城守出了經驗,守出了信心。但就在此時,意外發生了。

  話說來自大食和波斯的商人,海路上的,自隋唐起便開始計入中國,漸漸地,有人定居於中國,而大商港廣州城,便是他們的首選。

  這些定居的番客,漸漸形成了勢力,收買地方官員,建教寺,傳青教,還組建了一支主要由昆侖奴(黑人)為主的雇傭軍,兵力多達數千人。甚至有一次,番客們竟然指揮這支雇傭軍劫掠、焚毀廣州城,然後乘船西去,此時已趨衰弱的唐朝朝廷對此也是無可奈何。此後,番客在廣州我行我素,成為城中最無法無天的群體。番客成群成勢後,行為模式基本上是林衝穿前眾所周知的,即:我到你處,你要尊重我的習俗;你到我處,你要遵守我的習俗。

  前唐黃巢起事,圍攻廣州,番客的這支雇傭軍參與了守城。黃巢破城後,一為報複,二為奪財,將廣州番客幾乎殺盡。經商番客不敢來華,又不舍中國生意重利,有許多便在安南和占城這兩個最近的地方設立據點,定居的也不少。

  北宋立國後,開廣州、泉州、明州等城的市舶司,恢複海貿,番客重又雲集廣州。宋庭沒允許番客成軍,卻許他們自募護衛。林衝穿前史上,後來到了南宋,番客勢力愈大,護衛成軍,南宋末泉州蒲壽庚便喧賓奪主,控製了泉州,屠戮趙氏皇族數千人,叛宋投元。

  安南軍攻城,按說番客應該出錢出力,共保廣州。不想安南軍中,太尉楊英珥帶了些個番客,乃是廣州城內番客的親族。楊英珥排番客提前潛入廣州,策動廣州城內番客,並答允支持他們在安南和中國傳教。番客教義,便是認教不認國。廣州城裏的番客並護衛,在一個無月漆黑的深夜,搶下了廣州通天門,放入了安南軍。

  畢進引著敗兵,護著李光,出安上門,奔南海(佛山)縣城。廣州城遭遇浩劫,十萬安南軍便如十萬畜生,在廣州城燒殺搶奸,無數百姓家破人亡,就連勾連安南軍的番客,不少也遭了兵禍。

  楊英珥正要乘勝追擊,進攻南海城,收到了安南狼主李陽煥的加急禦令,令他放下一切,緊急回援,說大華軍已經殺入安南,正在圍困安南首府升龍城。

  楊英珥無奈,隻得班師回國。因為搶來的東西太多,道路不暢,一路快不起來,等到了升龍,大華軍已然撤走,安然狼主李陽煥已經“收複”了升龍城。君臣相見,一番唏噓不必多言。

  確認了安南軍退走,李光和畢進回到廣州城,救死扶傷,恢複民生。幾天後,大華軍攻擊安南,使安南軍退回的消息傳來。幸存的軍民,心中對大華朝多了一份認同;對宋欽宗趙恒,多了一份鄙夷。

  得知安南軍破廣州城劫掠後退走,身在泉州的趙恒,陷入了糾結。按說敵軍退走,趙恒必須回廣州;但廣州經此破城大難,城破房塌,財毀人亡,回去還得花錢花功夫整治恢複。可殘宋沒錢啊!

  還在泉州的趙恒召集文武商議,眾人各持看法,莫衷一是,有人說必須回廣州;有人建議將泉州改名臨安,作為殘宋朝廷的臨時行在;更有人建議幹脆遷都泉州,將泉州改名泉京。

  吵吵了二日,沒有什麽結果。直到趙恒聽說,大華朝名將嶽飛,對自己和母親兩人受趙恒愚弄幫助趙恒逃出汴京一事,耿耿於懷,誓言要將趙恒抓回汴京,以彌過失,而且嶽飛已到了浙江路南部,正在組織兵馬。

  這下嚇著趙恒了,他獨斷專行,下令回朝廣州。

  嶽飛實際並未領軍南攻。大華朝立國之後,戰事連連,從未有停,國力幾近枯竭,年年發行國債,寅吃卯糧。虧得自登州起,林衝的商業信譽還是很高的,所以勉強應對了下來。

  事實上大華朝很多文武,都主張立馬滅了廣州殘宋。林衝留著宋欽宗,除了眼下大華朝需要休養生息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殘宋對大華朝有用。

  大華朝立國之後,國法國策與曆朝曆代完全不同,貶儒貶佛,揚技揚武,推行新學,變科舉為大學入學考試;政權下鄉,削弱打擊豪強;除烈屬軍屬還有爵位擁有人可以有定額土地免稅,稅賦一視同仁,士子文人官員鄉紳等,一律同稅,而且每戶土地越高,稅負越重。很多憎恨害怕大華朝的人,都跑去殘宋。若是沒有殘宋,這些人留下來多半是要給大華朝找麻煩的,輕則陽奉陰違,重則舉兵造反。而且這些崇儒文人、僧人、還有霸占土地盤剝地方的豪強,對大華朝而言,毫無用處,可謂垃圾,或者垃圾不如,因為垃圾還不會搗亂。

  廣州殘宋,就是大華朝的垃圾桶,專門容納大華朝境內這些心懷異誌對大華朝有害無利的人。而且這些人當中,相當一部分人經曆了大華朝和殘宋兩邊的對比,反而會念大華朝的好。這部分人當中,就有陳東。

  陳東是丹陽人,很早就有聲名,灑脫不拘,不肯居於人下,不憂懼自己的貧寒低賤。十七歲(1103年)入學,政和三年(1113年)入太學。

  蔡京、王黼當時用事專權,人們不敢指責,隻有陳東無所隱諱忌諱。他參加宴會集會,在座的客人害怕連累自己,都避開他。後來以貢士進入太學。宣和七年(1125)十月二十七日上書請誅蔡京、童貫、王黼、梁師成、朱勔、李邦彥等“六賊”,以謝天下。宋欽宗趙恒繼位後,先後除去蔡京、童貫等宋徽宗的舊臣,得掌大權,應該說陳東為他打下了極好的輿論基礎和群眾基礎。

  趙恒逃出開封,到廣州再立殘宋,陳東等多數太學生,還有許多不滿大華朝的文人名士、儒生儒徒,紛紛追隨南下。

  隻是殘宋近年苟延南方數路,除了嘴上叫喚,無有奮發圖強恢複故宋的行動。宋欽宗君臣知道打不過大華軍,隻求拖延下去,祈禱大華朝有變。

  陳東卻等不及,他屢屢上書,還帶領太學生請願啥的,令宋欽宗十分厭惡,隻為了維持賢君形象,不便對陳東如何。

  這回宋欽宗逃去泉州,陳東沒有跟去,而是留在廣州。留守廣州的文武,李光和畢進,前者與陳東有舊,後者對陳東仰慕,廣州城破時,兩人引軍逃去南海,帶上了陳東。

  宋欽宗回到廣州,屁股尚未坐穩,陳東又上書了,還是鼓動了一幫人伏闕上書,矛頭直指逃去泉州的宋欽宗君臣,說他們貪生怕死臨陣脫逃,不配為人君人臣,不如大華朝能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要求處斬黃潛善等奸臣,要宋欽宗下罪己詔。

  宋欽宗看了大怒,黃潛善趁機對宋欽宗說:陳東不死麻煩不絕,必須處死陳東。

  欲知陳東生死,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