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華軍全線有進展,西夏乞和無結果
作者:好樂無荒人      更新:2021-10-28 09:54      字數:3093
  前者李察哥兵敗長安城下,西夏皇帝李乾順便知西夏麵臨滅國了。他立刻派出使節,向大華朝廷認罪求饒,說是願意稱弟,認大華國為兄,願賠償大華國損失,並交還近年侵占的大華國陝北土地,其實那些地已經被大華軍奪回。

  大華國忙著反擊,沒工夫理睬那使節,給了句“無條件投降”的要求,便把使節趕了回去。無條件投降便是放下武器,大開城門,任殺任剮。這西夏李乾順君臣肯定是無法接受的。

  如今,西夏第二大城西平府已破,大華軍南北兩線節節推進,眼看西夏可能就要剩都城興慶府了,李乾順徹底慌了手腳,放下了包袱和矜持,派出中書相前來。西夏早探得林衝在西平府,便直接來西平府求見林衝。

  王仁宗原本打算一見到林衝,就大禮參拜,哭求饒命,不曾想林衝根本不見他。進門隻見吳用,雖是失望,卻也不得不懇求吳用,放西夏一馬。

  最後,王仁宗把條件降到:李乾順願廢去皇帝稱號,隻稱國主,要世世代代為大華守衛西北邊疆,雲雲。

  吳用嗤之以鼻,隻是重申:大華國隻接受西夏的無條件投降。

  軟的不行,便來硬的。王仁宗便宣稱興慶府裏,五十萬黨項強兵,必要叫大華軍損失慘重,铩羽而歸。

  吳用也不惱火,隻道歡迎來戰。

  王仁宗無奈,隻得回了興慶府。

  中路嶽飛孫立攻陷了西平府,又拿下了靜州,推進至興慶府城下,開始逐步包圍西夏都城興慶府。南北兩路也有進展。

  南路韓世忠進展順利,先後奪取卓囉和南軍司(甘肅永登)、西寧州、西涼府(甘肅武威)、宣化府(甘肅張掖),天氣轉冷,韓世忠暫且休兵,打算明年春再在向肅州(甘肅酒泉)、瓜州(甘肅)、沙洲(敦煌)挺進。韓世忠覺得接下來第六軍兵力足夠,便令本來劃歸南線的一個沙漠師和一個山地師,回西平府待命。

  北線楊誌也有進展,華軍反擊之初,楊誌從陝北西進,對邊境線上的西夏堡寨展開攻擊。由於地形複雜、運輸不便,進展不甚順利,傷亡不小。林衝新任命的副軍長吳玠到任後,建議楊誌,放棄硬啃模式。吳玠常年在西北,熟悉地勢,他親率一個沙漠師,從夏州北麵穿過沙漠,出現在西夏軍背後,與楊誌前後夾擊,很快摧毀了西夏在邊境線上的堡寨體係,殺入西夏境內,包圍了夏州城(陝西靖邊)。也是因為氣候轉冷,楊誌和吳玠隻得停止腳步,先圍了夏州城再說。

  和嶽飛韓世忠這樣的名將相比,楊誌武功不太差,指揮作戰就顯得呆板了點,另外楊誌的情商似乎平平,很難獲得部下的衷心愛戴,隻能公事公辦。當年沒羽箭張清,便是楊誌手下的一個師長,脫離登州軍投了宋庭。這次攻擊西夏,楊誌的北線兵力並不少,戰績卻遜於中線和南線,不說夏州沒拿下,若不是吳玠率軍橫插夾擊,連西夏邊境上的堡寨都打得辛苦。

  林衝知道吳玠的能耐,任命吳玠當第二軍副軍長,便是為了今後取代楊誌。

  已進臘月,林衝也不急著非要今年滅西夏,隻令各部穩紮穩打,做好防凍,待明春再戰。

  且說花榮的第五軍,跟王進一起,征伐日本,滅殺鳥語天皇,立佐河為倭王,簽訂馬關條約,吞並大片日本土地,之後王進便令花榮率第五軍回國。花榮一登岸,便接到晁蓋急令,全軍不及休整,便快馬加鞭,直奔西北,終於在臘月初,全軍趕到了西平府(寧夏吳忠)。

  第五軍隻在西平府休整補充了數日,便奉命往興慶府(銀川)城下前線,替下了嶽飛的第七軍。第七軍連續作戰,尤其是強攻西平府,損失不小。林衝對嶽飛親自登牆搶城,更是惱火,把嶽飛給狠狠責備了一番。正好花榮第五軍來了,便叫嶽飛領第七軍回長安修整補充。興慶府前線這邊,林衝與吳用親自指揮。

  大華軍連年征戰,這回又聚兵西北大戰西夏,後勤壓力甚大。虧得早開辟了海運通道,從高麗和安南等地購來大批糧食,又兼工技發達,傾銷周邊,工程兵修路有方,再發動糧商參與供軍需,方才支撐得住。林衝決心,滅了西夏後,得緩一緩了。

  上此次那西夏中書相王仁宗前來議和,被吳用拒回。大華軍節節進逼,敗訊不斷傳進西夏都城興慶府,城外大華軍已將興慶府圍了大半。興慶府西夏軍幾次出動,皆被大華軍擊敗。西夏皇帝李乾順認識到:西夏國將滅。高昌回鶻、草原乃蠻和克烈部,見西夏快完蛋了,不但拒絕多派援兵,更企圖將之前派來的援軍撤回去,甚至有要乘火打劫多占疆域的。

  內無積蓄,外無援軍。尤其大華軍的火器,無人可解,無軍可敵。李乾順終於放下西夏國夢想,向大華國低頭俯首,派堂弟李遇乞、樞密張昊、中書相王仁宗三人為使,第三次前來求和。李遇乞是皇親之首,張昊理軍,王仁宗為政,這三人可謂李乾順之下位置最高的了,可見李乾順之求生欲。

  正好大華朝副首相張邦昌前來麵謁林衝,匯報國事,更重要的是,張邦昌帶來了扈三娘懷孕的喜訊,看來安道全為首的專家小組,對林衝身體的調理是有效滴。林衝甚是開心,一眾文武也很開心,紛紛向林衝賀喜。

  林衝便帶著張邦昌和吳用二人,接見了西夏三使。

  那李遇乞、張昊、王仁宗三人,一進門便大禮相拜,口稱罪臣,呈上李乾順親筆降表。

  那降表大意是說李家本是黨項羌人,乃是大宋節度使,之前豬油蒙了心,冒稱鮮卑,分裂立國,胡稱皇帝,不尊華夏,擅起兵刀,禍害中原;如今充分認識罪過錯誤,迷途知返,願懸崖勒馬改邪歸正,自去皇帝稱號,去西夏國號,複節度使,且願將西平府和夏州等地歸還大華,隻節度黃河以西地域,為大華朝守護西北。願世世代代為大華朝西北屏障,忠心不二,絕不再反,若有不實,天打雷劈。雲雲。

  林衝三人傳看過降表,吳用笑問:“既然心誠,那李乾順緣何不自來?”

  李遇乞:“吾兄長因數番得罪大華朝,心下十分後悔,病倒在床,實在起不了身,特命小的代他向皇上叩罪!”說罷,咚咚咚又是三個響頭。

  林衝道:“李乾順這回倒是挺乖順的,連王都不當了?”

  李遇乞道:“李家本就是大宋節度使,如今大華朝代宋,但求複節度。”

  吳用冷道:“李家叛變自立,又屢犯中原,戮害百姓,萬死不得贖其罪。怎好意思還想複節度使,繼續割據一方?”

  張昊道:“梁山好漢也曾為登州節度,割據一方。”

  “啪!”張邦昌一拍座椅扶手:“放肆!我家皇上英明神武,豈是爾等荒蠻之輩所能比擬。大華代宋乃是天命,爾西夏怎可置喙?”

  李遇乞忙道:“皇上與兩位大人息怒,我兄長等萬不敢與梁山英豪相提並論。隻是我等祖祖輩輩便在西北,隻願長留於此,為大華朝守邊。”

  吳用道:“節度使是不用想了,無條件投降便是我們的條件,你三人自回去給李乾順說去。”

  林衝道:“念爾三人往返不易,朕在此應下,若李乾順無條件投降,當留他性命。李乾順以下官員軍將,隻要投降不搞事,便皆留性命。去吧!”

  李遇乞、張昊、王仁宗還待再求,林衝擺擺手,自回後堂去了。這三人無奈,隻得悻悻起身,拜別張邦昌與吳用。

  三人要出廳口,後麵傳來吳用的一句話:“李乾順不降,若有人能為大華軍開城,或捉殺李乾順等,或立有其他功勞,當免其罪行,甚至得封大華朝爵位。”這吳用是要擾西夏君臣之心啊!

  張邦昌望著三個苟著腰越行越遠的西夏使節,臉上掉下了眼淚。

  吳用奇道:“副丞相為何落淚?難道是可憐那三個?”

  張邦昌一邊擦眼睛,一邊搖頭道:“我怎會為他們落淚?我是想起前朝,何曾能叫蠻夷卑躬屈膝?當年宋庭,金人使節、遼人使節、西夏使節,皆盡不可一世,囂張無比,在大宋朝堂之上,也是言語放肆,無禮之至。便是日本、高麗、大理、安南等小國,也看不出幾分對大宋的敬重來。此生能見得蠻夷對我大華朝如此恭順,便是即刻死了也值了。”

  吳用哈哈大笑:“副丞相著相了,跟著皇上,大華會越來越強,這樣的場景以後少不了!”

  李遇乞、張昊、王仁宗三人,回了興慶府,向李乾順稟報了求和結果。李乾順自然又怒又怕,隻得枯守待來年。

  已是臘月中了,西夏和大華朝都不會再有大動作了。然而,位於西夏西北的黑水鎮燕軍司,卻出現了大變故。

  欲知是何變故,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