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行軍
作者:豆豉炒辣椒      更新:2021-07-17 18:36      字數:4696
  秋夜,蟬聲聒噪。

  ??除了蟬聲,此時的陽夏城外,四麵都能隱隱聽見石勒軍眾的胡笳聲。向城外望去,守軍會發現原野上連綿幾裏地,全是石勒的營帳。

  ??石勒剛到陽夏時,先花了兩個時辰佯攻陽夏,故意留了一道缺口,讓守軍有機會將消息放出去。隨後大軍合圍,留下一半人馬,由桃豹和石虎指揮,將陽夏城圍得水泄不通。自己則親率精銳,直奔蒙城而去。

  ??陽夏至蒙城一共兩百裏路,石勒已經強行軍兩天,他身邊全是百戰精銳,所以如此行軍也不在話下。

  ??陽夏的信使騎著快馬,估計能日行百裏,那麽苟晞應該在第二天傍晚接到消息,然後在第三天上午才能做出反應。這樣看,如果能在第三日拂曉發動進攻,一定能收到奇效。

  ??到了第二天傍晚,馬上要入夜了,輕騎借著火把,也毫不停歇。他們要在天亮之前再趕四十裏路。桓景此時也被押在馬上,跟隨大軍日夜兼程,前往蒙城。

  ??手腕上是冰冷的鐵鏈,秋風吹過,桓景心裏也涼涼的。他其他的隨從都還扣押在許昌,隻有自己被石勒帶上,一路送去蒙城。

  ??桓景現在總算是明白過來,石勒和張賓想的不一樣。張賓一直都在把他往死路上引,而石勒則想讓自己臣服。

  ??雖然不知道張賓對自己有什麽仇怨。石勒的想法他還是清楚的:這次之所以留自己一命,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希望他親眼見證蒙城城破後,徹底被震懾住。

  ??但是我可不是被嚇大的,桓景心想,守城也算守過兩次,哪兒還會被攻城的場景所震懾呢?

  ??天上一聲雁叫,桓景望著天上的殘月,又想起白雲塢了。

  ??白雲塢裏,母親和弟弟應該也聽說自己被扣押了,不知道他們會采用什麽樣的營救方案。

  ??他仔細觀察身邊,現在就逃出去肯定不可能,那麽也隻能期待之後的救援了。

  ??在馬上百無聊賴,倒不如趁機刺探一下石勒軍隊的情況。所以一路上他都在和石勒的部眾攀談。

  ??不同於劉曜的漢國主力,石勒的軍隊以雜胡和漢人為主。現在向蒙城進軍的是他的精銳老營,很多都是從河北帶來的老兄弟。

  ??桓景問得最多的問題是,“石勒何許人也?”

  ??石勒何許人也?從史書記載來看,一代梟雄差不多可以概括。

  ??但在這些老營士卒心中,石勒卻有兩幅截然不同的麵孔:

  ??對於一般的底層士卒,石勒甚至是慈愛的。桓景一開始聽到這個說法,大吃一驚。石勒屠城殺降這種事情可沒少做,這不僅是曆史的記載,更是桓景手下流民的第一手慘痛經曆。無論如何石勒和慈愛是沾不著邊的。

  ??但底層士卒隻看得見自己的軍餉和賞罰,在這一方麵,石勒的軍餉倒是從來沒有虧欠過。而且石勒對於底層一直都有濫賞的傾向,加之他和張賓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倒是把軍心籠絡住,又不失法度。

  ??而中層以上的軍官,一個個對石勒是又怕又敬。在這個層級,石勒一方麵通過收養子來建立信任,另一方麵則是通過對軍官的嚴刑峻法。但因為張賓主持,處罰都有依憑,所以即使軍官怕得要命,但也沒有怨言。

  ??這老胡將來會是我的大敵,即使被縛在馬上,桓景也沒忘思考之後的布局。

  ??按照曆史記載,一旦石勒平定豫州所有勢力,雖然中間會經曆一些波折,應該最終會去往河北。那麽石勒去往河北之後,自己又當如何自處?

  ??正當桓景陷入沉思之際,隊伍停下來,原來是軍隊稍事休息。

  ??他身後一騎緩緩靠近,桓景猛一回頭,竟然是張賓。

  ??“放心,我不是來殺你的。”見桓景一臉驚慌的神情,張賓安撫道,“將軍說過留你了,我不會違反這個決定。”

  ??桓景鬆了一口氣,想來也是,自己一路縛在馬上,如果張賓要動手,早就動手了,沒必要留自己到現在。

  ??“那麽軍師此番是來觀賞我的窘像麽?”桓景沒好氣地調侃。

  ??“倒也不是,大戰之前,我想和你談談心”,張賓仰天長歎,“可歎石勒八萬之眾,竟無一人可交心者。”

  ??“話說你不是之前還想殺了我麽?怎麽現在又要來談心了。”

  ??這個狡猾文士,肯定又是來套我的話,桓景心想,這次可不能再上當。畢竟人沒法兩次淹死在同一條河裏。

  ??“石勒這邊的胡人自不必說,漢人有兩類,一類是士卒,沒什麽見識,都是些用來膏鋒鍔的家夥,隻要給夠賞賜,就令行禁止。”

  ??膏鋒鍔?這不是炮灰的文藝說法麽?“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幸虧背過嶽鵬舉的詞,桓景才勉強理解張賓的意思。

  ??一向愛撫士卒的桓景,沒想到眼前這人竟如此冷血。

  ??“至於君子營那些謀臣,權謀機變有餘,而戰略不足,都是一群窩裏鬥的家夥。華夏的士族,大部分都腐化了,沒有漢初的進取之氣。”張賓撫著胡須。

  ??“那麽你怎麽會覺得我值得一談呢?”桓景懶得回頭,隨口應著。

  ??“畢竟是石將軍看中的人,你沒有其他華夏士族普遍的靡弱,氣魄上想來也是人中之龍。何況你幾次看破我的計策,謀略也算合格。我覺得你會和我氣味相投。

  ??“你覺得這天下,將來會如何?”

  ??桓景不語,這廝又來下套誆我:如果斷章取義,向石勒那邊添油加醋一番,還是能輕易要了自己的命。

  ??“唉,天下之大,竟無一人可以傾訴。”張賓落寞地低著頭。

  ??“酸文人!我隻是怕說錯話,被你揪住錯處來殺我的頭。”桓景斥責道:“既然你這麽想說話,我反正跑不到哪兒去,但說無妨。比如你倒說說,將來天下會如何?”

  ??“依我之見,天下勢必會陷入長久的紛亂。即使石將軍能一統北方已經是他的極限了。關鍵矛盾有二,簡直無解。”

  ??桓景來了興趣,“你倒說說,是那兩對矛盾?”

  ??他總結的矛盾也是兩個。

  ??張賓不答,隻是微笑著說,“我想還是聽聽桓公子的想法。”

  ??見桓景又把頭不耐煩地扭過去,張賓命左右為他解開手銬:“你怕旁人聽到,成為我的證見。幹脆這樣,你在我手上寫字就行。”

  ??這倒是不錯,桓景終於答應了,畢竟手上寫字這就死無對證了。

  ??他抓著張賓的手掌,思忖片刻,寫下兩個詞,“士庶、華夷”。

  ??“前者為體,後者為用。”他解釋說。

  ??士庶就是士人和庶民間的階級矛盾,華夷就是漢人與其他各類胡人之間民族矛盾。

  ??至於體用這兩個儒家中經常出現的概念,剛好發端於魏晉的玄學清談之中,雖然後來在宋明時期才成為儒家的核心論題,但這個時代的文士應該聽得懂。

  ??體是本質,用是表現。隨著社會進一步動蕩,民族矛盾必然愈發成為中原的主要矛盾,而階級矛盾是外在主要矛盾之下所潛藏的本質。

  ??如果不是司馬家以及同時代的士族揮霍無度,治國無能,所謂五胡從一開始就不可能成為大患。而占田製之下,之後的東晉政權無法從士族身上收取足夠的賦稅,要北伐也無從談起。

  ??“八王之亂以來,中原兵力虛耗,百姓流離失所,而士族豪強把控土地,國家收不上賦稅。在這種情況下,胡人和漢人為了爭奪一點僅有的資源,必然會以族類為聚落來抱團求生,這才是華夷之辯的本質。”

  ??這種對晉室的反賊論調,即使張賓給石勒聽了,想來也不會有什麽把柄,但說也無妨。

  ??何況石勒本人估計也對這問題是頭疼得很。

  ??石勒一向重視士族,從富有的士族那裏反而收不上什麽賦稅,隻能從平民下手。

  ??而石勒本人作為劉邦的粉絲,對於自家族群未必有什麽歸屬感,但奈何羯族是小族,本來就人少,這是僅有的一點基本盤。

  ??所以石勒自己事實上就是在抱團取暖,不但必須優待自己的部族,並且將各種雜胡甚至落魄漢人都算為羯族來擴大基本盤。在石勒的幾個養子中,石堪就是作為雜胡被收養,而另一養子石聰甚至根本就是姓石的漢人。

  ??“如果貴軍真要進取天下,地盤越大,內部的族群矛盾越會成為問題。但根本還是從治理士族塢堡主入手。”

  ??桓景想,事實上就是到了石閔時期,後趙政權也沒能解決士族問題。後趙末年,張平(不是譙郡那個張平,而是張蠔養父)那種塢堡主隨隨便便就能拉著整個並州背叛。

  ??張賓欣慰地點頭:“可以,不愧是石將軍看中的人,將來必成大器。我年紀大了,將來就看你了。其餘士族,不足道、不足道。”

  ??“我隻是不解,你怎麽會如此輕視中原人物呢?”輪到桓景困惑了。

  ??“我不是輕視他們”,張賓緩緩地說,“論學識,士族中有的是人才,但他們跳不出自己的立場。”

  ??他靠在桓景耳邊,悄聲說,“這就和石將軍一樣,他也跳不出胡人的立場。”

  ??桓景這下徹底放心了,張賓這也是妥妥的反賊言論。

  ??“但如果說寒士呢?”

  ??“寒士都羨慕富貴,沒幾個人有匡正天下的雄心。”

  ??桓景斜眼笑道,“但你又何德何能,就覺得自己比其他寒士要高明呢?”

  ??張賓抬頭,望向天邊的殘月:“我也並非一開始就清楚這些。十八年前,我辭去幕中職務臥病在家,年輕時的雄心終成幻夢。以為作為寒士,這一輩子算到頂了。”

  ??原來雖然張賓的父親是中山太守,但早死,作為孤兒的張賓一早就是寒族。

  ??“但那個時刻,有個大人物來我草廬中拜訪,他說,人可以窮,但不能誌短。即使身無長物,但也要心懷天下。

  ??“當時我和那個大人物徹夜長談。就像今天我們兩個一樣,也互相在手上寫下天下之至患。發現雙方正心照不宣,無非士庶之爭、華夷之辯。自此之後,我就堅信自己見識不凡,隻是一直未遇明主而已。”

  ??桓景明白了,原來張賓也經曆過極其掙紮的年月,是有貴人相助,才重拾信心。

  ??“想來那個大人物,也必是人中龍鳳吧,不知他後來在亂世有何作為?”桓景感到好奇。

  ??張賓低眉,用腳尖掃著秋天最初的落葉。

  ??“那位大人物已經死去多年。不誇張地說,那是多年以來,唯一稱得上是上品的寒士——

  ??“司空張華。”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