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秋收(四)
作者:豆豉炒辣椒      更新:2021-07-17 18:36      字數:3137
  陽光照進窗扃,窗外鴉聲正盛,桓景不耐煩地翻了個身,突然意識到好像起晚了。他掙紮著起身,腦袋還因為宿醉,有些嗡嗡地響。

  ??前夜那個乞活軍小兵,桓景直接帶回塢堡裏了。昨夜一路上,冉良都在不斷述說他加入乞活軍之前的遭遇。他是魏郡內黃人,祖上卻來自徐州彭城,冉氏自戰國起時就是魯國的大姓。作為旁支,冉良也多少讀了些私塾。

  ??但是豫州大亂以來,他的家早就被亂兵搶劫一空,父母兄弟離散。他也隻能一路乞討,來到苟晞駐地附近,陰差陽錯成了一名乞活軍。來乞活軍後,作為新人,他沒少被老兵欺壓。這一次說是他“做事不賣力”,其實還是找個借口排擠他。

  ??說到“冉”這個姓,桓景腦子裏第一反應就是冉閔。但是現在是永嘉年間,冉閔恐怕連受精卵還不是。何況即使把那位武悼天王白送給他桓景,他也一定會恭恭敬敬地把這尊天神再請回去。作三姓家奴的義父,壓力還是會很大的。

  ??現在他打算先讓冉良在自己這裏當個傳令兵,然後再和李頭那邊溝通一下。實在是不能再讓冉良回到那些霸淩他的老兵中去了。

  ??今日的日程是曬麥和曬穀子。桓景看著天空,運氣不錯,這幾天看起來天氣都還晴朗。

  ??曬麥是收獲季最輕鬆的工作。隻用把飽滿金黃的麥穗鋪滿打麥場,然後靜靜等待火熱的陽光把麥子曬幹即可。

  ??但是桓景可不想讓新軍和屯墾隊就這麽閑下來。他借機插入了識字的課程,現在打麥場眾人一陣搖頭晃腦,在背誦塢主教給他們的千字文。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一旁作為教書先生的流亡士族們閑下來,正竊竊私語。

  ??“不知道塢主發了什麽癲,一定要讓這些泥腿子識字。難不成識了字種田還會賣力一些?”一個京城望族發著牢騷,他本來隻是個花花公子,現在卻被迫做一個教書先生。

  ??“就是,我看啊,這不是識了字,簡直就是失了智。你難道指望這些人去太學?”另一個士族也表示憤慨,本來他就是聽說白雲塢女主人是太原王氏,才過來投奔。沒想到竟然如此“輕賤士人”。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個原本就是太學的老頭搖頭晃腦地念著。

  ??“不過,塢主這發蒙文章寫得還真不錯,就是有些過於高深了。”

  ??這些人不知道,他們的談話,全被一個耳尖的學生聽到。一俟背完,那人就跑來桓景這裏打小報告。

  ??桓景聽完描述,笑了笑沒說話,打發那學生走了。他早就知道那幾個士族心態不平衡。但是本來這群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農忙的時候幫不上一點忙。自己分配給他們這個教書的任務,已經算是優待了。

  ??其實也不是他有意“輕賤士人”,隻是不用擔心沒有才學的士人罷了。如果那些士族有一二可用的,他早就把他們提拔成了士官,郗鑒是一個典型。實在百無一用的,才讓他們來教識字。

  ??何況,即使沒有老師,這些人他桓景一樣教得了。他身旁有一捆竹片,那是就是預備發給學生的識字卡片。這樣即使是農忙時節,戰鬥間歇,學生也可以從懷裏拿卡片,進行寄送。桓景不禁想起自己當年考托福,硬是沒報一個班,全靠這卡片記憶法。

  ??可惜這個時代,盎格魯撒克遜人還在北日耳曼的深山裏摸魚呢。

  ??對於如何激勵這些學生,桓景選擇直接把考試成績和工分掛鉤。在“有糧大家分”的體製下,為了分到盡可能多的糧食,新軍一般是憑戰功,而屯墾隊的人則是憑借平時的工分。大家本來來此處就是為了混口吃的,那麽學習起來自然不遺餘力。

  ??隻是這樣的政策,依然有很多人不能理解。

  ??今日的學習一結束,王二順帶著一群人,風風火火地跑來找桓景。這個小夥子倒是個積極分子,隻是對於為何要識字還是不能理解。

  ??“塢主,我知道你一向神機妙算,但是唯獨讓我們識字這一點不太懂。作為新軍,我隻要管打仗就好了。讓我們幹農活可以理解,畢竟農活可以給我們供軍糧。可是識字有什麽用?識得再多也不能當飯吃。”

  ??周圍的新軍士兵也一並起哄。

  ??桓景微微一笑,他早料到有這種情況。學習總不是一件輕易的事情,尤其是沒有即時反饋的時候,更是如此。

  ??“二順,你想想,為何塢主我通曉兵法?為何白雲塢管工匠的燕燕姑娘,知道百工之事?”

  ??“塢主你天生聰穎,自然有悟性。而那燕燕姑娘大概是家學吧,聽說她出身名家,和教書先生一樣,從京城逃出來的。”王二順其實也不清楚這些知識從哪裏獲取,或許就像他學會農活,全靠家鄉人口口相傳。

  ??“不是的,全靠讀書。書裏什麽都有,識了字,你就能讀書了。”桓景歎了口氣,“我是個很笨的人,如果不是多少讀了些書,也不會明白這麽多道理。”

  ??桓景走近王二順,拍拍他的肩膀,“你以後是做大將的材料。東吳的大將呂蒙知道吧。”

  ??“知道。”

  ??“那人早年也是個目不識丁的家夥,知道讀了書,才成為一代名將。你也要努力啊。”

  ??這句話放在古代可是很重了。明代朱棣對朱高煦的一句“勉之”,讓他記了一輩子。而現在自己也對新軍說這些,是因為桓景把他們都看做自己嫡係,希望他們之中能出一兩員大將。

  ??“對了,你會寫你的名字了嗎?”

  ??二順點點頭,“我的名字還是挺簡單的。”

  ??“我看你這名字得改改,太俗了。你們將來都是要上史書的,不能用這種名字。”

  ??底下一群新軍既感到羞愧,又莫名奮發。羞愧是因為自己出身低賤,爹娘隻能起這種賤名。奮發則是因為塢主居然這麽看重他們。

  ??“二應該是排行,用仲這個字吧。而順這個字其實不好,一輩子老實八交,在亂世可不行。”

  ??“那麽應該怎麽辦呢?”

  ??桓景沉吟片刻,“亂世應當奮發自強,堅韌不拔。就叫王仲堅吧”

  ??王仲堅道謝退下。其他的新軍士兵也一個個嚷著要桓景給他們改名字。盛情難卻,桓景一個個給他們改了名字。其實也不難,一二三四就用伯仲叔季來代替,狗改成虎,驢改成駿,再把“順”、“貴”這種字改成更加有意義的字,一個新名字就出爐了。

  ??“我這個良字,是不是也不太好。過於老實純良了。”一旁剛加入的冉良也好奇地問。

  ??“是有些這個意思。我來想一個名字哈,在亂世要高瞻遠矚,你要不就改叫冉瞻吧。”

  ??這個意想不到的命名儀式給了桓景以莫大的信心,這些新軍不隻是用來打仗的鷹犬,要讓他們活得像個人。這是其他任何一支軍隊的做不到的。

  ??曬麥和曬穀花了兩天時間,之後打麥又花了三四天。這幾天裏,桓景一直陪伴在屯墾隊和新軍左右。直到一堆堆麥粒要麽被裝入穀倉中封存,要麽被低價賣給乞活軍。

  ??而此時兩百裏外的許昌,石勒坐在府上,麵對手上的情報,表麵依然和身邊衛士談笑風生,心裏卻正發著愁。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