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九章 超級會審
作者:銀刀駙馬      更新:2021-07-17 11:30      字數:5988
  在從顏士璋處得知詳情之後,案情已經可以說真相大白,忍者們立刻開始了行動,追查莫四爺的下落,經過近三個月的艱苦努力,終於在上海將化名隱居的莫四爺抓獲,然後根據莫四爺的招供,在黃崢嶸部下海盜們的幫助下,忍者們成功的將莫四爺的聯係人如海盜龍啟雲、曾伯恒的前師爺沈程仁等人全部抓獲,並從沈程仁家中搜出了曾伯恒寫給他的關於刺殺馬新貽的指示的信件,至此證據確鑿,曾伯恒為刺馬案幕後主使,可謂鐵證如山。

  ??除此之外,另一路調查案發當日有關人員的忍者也取得了重要收獲,將當日放張文祥進校場為其行刺提供方便的一幹官兵人等目前尚在世者盡數調查清楚,把其中主要參與者一一暗中捕獲,同時還查明幕後操控之人為曾氏兄弟的心腹,現任江寧布政使許振偉。在馬新貽遇刺後,多方散播其“漁色負友”謠言的也是許振偉派人指使當時的無聊文人所為,相關人等也均被抓獲。

  ??完成了調查取證工作之後,忍者們便秘密將相關人證物證解送北京,交給了島津洋子,並寫了詳細的報告,島津洋子仔細的整理之後,將刺馬案全部的人證物證交給了刑部尚書剛毅。

  ??而仁曦太後看到的,則是剛毅經過簡化整理後的報告(為了讓太後看著方便易懂)。

  ??看完了這份報告,仁曦太後長長的籲了一口氣。

  ??這麽多年來,她心裏一直懷著一份對馬新貽的愧疚之情。

  ??當年自己急於削弱湘軍集團的勢力,行事不免有些操切,結果不曾想害了忠心耿耿的馬新貽一命。

  ??馬新貽的性命,等於是自己和敬親王親手斷送的!

  ??今天,終於可以給黃泉之下的馬新貽一個交待了……

  ??想到這裏,仁曦太後的眼角竟然有些濕潤。

  ??“稟皇太後,六爺遞牌子覲見。”

  ??仁曦太後當然明白此時此刻敬親王前來清綺園覲見是為了什麽,不由得握緊了拳頭。

  ??曾伯恒,是該和你算帳的時候了……

  ??“請六爺這就過來吧。”

  ??“是。”

  ??刑部大牢。

  ??盡管是大白天的,可能是多喝了幾杯酒,曾伯恒昏昏沉沉的伏案睡著了,又做起夢來。

  ??這一次,他是夢到回到了江寧,那所江寧布政使許振偉孝敬自己的金碧輝煌的大宅裏……

  ??說到許振偉,其實還有一段不打不相識的故事呢。

  ??兄長曾伯函死後,曾伯恒繼任兩江總督,一時間,大小官吏無不拜於門下。

  ??當時,江西省奉新人許振偉任江寧布政使,此人曾是湘軍大營的高級幕僚,曾伯函的得意弟子。許振偉認為自己是曾文正公的門生,又對曾伯恒的“殺人如麻,揮金如土”的做法多有不同看法,便不願屈尊拜倒在他的腳下。這令曾伯恒十分惱恨,揚言非收拾他不可。許振偉的門客很為藩司大人不平,便四處傳播,說曾伯恒如何氣量狹窄,公報私仇,有失總督的風度等等。

  ??這些話傳到曾伯恒的耳朵裏,更激起了他對許振偉的仇恨,決心除之而後快。於是,曾伯恒請人撰寫了彈劾許振偉的奏折,準備到仁曦太後麵前奏上一本。奏折寫成後,因公務纏身,尚未奏報朝廷。許振偉聽到這個消息後害怕了,因為按照大乾朝的慣例,總督大員參奏按察使和布政使等屬官,朝廷一般是不提異議的,何況曾伯恒是有大功與朝廷的重臣。許振偉一時心急如焚,寢食難安,不知如何是好。

  ??藩司署內心腹幕僚都為許振偉捏了一把汗,但誰也想不出個高明的計策來。有人獻計道:“大人趕快到總督衙門,向曾大人負荊請罪,也許事情能有個轉機。”許振偉歎息道:“唉,也隻能如此了。”這時,不知是誰說道:“大人先不要著急,何不找署內新近才聘任的刑案師爺孫安邦問問,聽說他是紹興人,紹興師爺可是聞名天下的呀。”許振偉為之一振,對呀,找孫師爺試試。於是,他馬上派人把孫師爺請來。

  ??紹興師爺孫安邦三十多歲年紀,個子不高,卻長著一雙狡黠的大眼,人送外號“孫大眼”。他聽了事情的經過,眼珠子轉了轉,說:“許大人,情況已經很危急了,如果你此刻前去登門道歉,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使總督大人認為你理屈而更加小瞧你。”

  ??許振偉著急地問:“先生有何妙計,能解我之危?”

  ??孫師爺道:“從目前形勢看,隻能以情打動他。”

  ??“我與他積怨太深,以情打動他,談何容易呀!”許振偉絕望地說。

  ??孫師爺微笑道:“大人不必擔心,且聽卑職細細道來。這曾伯恒是曾文正公的弟弟,而曾文正公又是你的老師,要以情打動他,必須從曾文正公身上做文章。”

  ??看到許振偉在洗耳恭聽,孫師爺壓低了嗓子,又道:“大人可馬上派人持巨資購買金陵大宅院一所,一麵連夜裝修,把宅院改成書院,教誨士子,以弘揚曾文正公的功德學行。書院落成後,舉行一個隆重的落成典禮儀式,屆時恭請曾伯恒大人參加。卑職估計,曾大人因其老兄的緣故,又因地方耆宿及文正公門下名士甚多,縱然對你有怨仇,心裏不甚情願,從道義上講也不能不到場。”說到這裏,孫師爺又附在藩司大人耳朵上,如此這般地囑咐了一番。許振偉聽了大喜。

  ??卻說許振偉依紹興師爺之計,令心腹隨從火速辦理,僅一天一夜工夫,書院即裝修完畢,請柬也分發殆盡。書院落成典禮那天,當地的耆老碩學、商紳名士群集書院。果然,最後時刻曾伯恒大搖大擺地來了。大家一齊恭請曾伯恒懸掛書院匾額,曾伯恒礙於情麵,隻好接匾掛上。匾額下大廳內供奉著曾伯函遺像,許振偉把親自撰寫的對聯懸於遺像左右。上聯是:“生平公本愛湖山;”下聯是:“瞻拜我惟餘涕流。”然後,許振偉朝著曾伯函的遺像磕了三個響頭,伏地痛哭流涕,情極哀傷。在場的人受他的感染,都紛紛抽泣起來。曾伯恒見此情景,凝視著曾伯函的遺像,想想老兄當年是何等的輝煌,才幾年工夫,已物是人非,想著想著,也禁不住流淚歎息。

  ??典禮完畢,許振偉在廂房裏拜見了曾伯恒,說:“先師教誨知遇之恩,卑職畢生難以報答,先師去世了,願兩江人士不要忘了先師功德,刻意求學,繼承先師之學行。製台大人乃先師兄弟,見大人如同見到了先師啊!”說著說著,又失聲痛哭起來。

  ??曾伯恒回到總督衙門後,立即把寫好的奏折焚毀了。此後,有人對許振偉進讒言,曾伯恒便說:“許振偉這小子雖然有許多人說他不好,但先兄對他的知遇之恩他念念不忘,若參免了他的職務,我總有一種對不起先兄之感。”於是,這場風波終於平息下來。

  ??事後許振偉又送了曾伯恒一所大宅子,裝修極盡奢華,富麗堂皇,可謂人間勝境,曾伯恒居住後十分滿意,至此二人關係徹底改觀。後來曾伯恒才知道,在刺馬案發生後,民間輿論的有力配合,便是許振偉奉兄長曾伯函之命所為,曾伯恒非常感激,從此許振偉便成了他的心腹。

  ??曾伯恒正夢見自己在許振偉送給他的豪宅當中花天酒地,卻突然看見一隊官兵凶狠的闖入,將自己揪住捆綁起來……

  ??周圍的一切變得黑暗起來,他感到自己又回到了刑部獄中。

  ??難道,是自己要給綁赴刑場殺頭嗎?

  ??刑部獄源自前朝的“詔獄”,俗稱“天牢”,幾百年來,累積了它不少的規矩。曾伯恒依稀記得,規矩中南所、北所兩座,東西各有兩道角門,犯人釋放或過堂,走東角門;犯人執行死刑,走西角門。作為朝廷的大官,他知道規矩,一出這門,就是死路。

  ??按照通常的稱呼,衙門除中間的正門外,左為青龍門、右龍白虎門,白虎門平常是緊緊關著的,隻有把犯人押赴刑場前才走這道門。

  ??通常的規矩是行刑前提犯人,或騙他說要過堂,或說有家人來看你了。等到犯人一走出牢房外的二門,獄吏從他後麵突然用力一推,大喊一聲:“交!”藏在二門兩旁的另一批家夥就一擁而上,抓頭發的抓頭發、提腳鐐的提腳鐐、挾持左右臂的挾持左右臂,一起大喊:“得了!”就蜂擁疾馳,像抬豬一樣的把犯人抬到大堂階下,強迫跪在那兒,由原來抓犯人的差官手執提牌,念念有詞滾瓜爛熟的向堂上報告。

  ??由堂上略問姓名、年紀、籍貫,完成“驗明正身”的手續後,告以犯人已死刑定讞,現在立刻就要執行。然後下令“堂綁”,並用紅筆在斬犯標上標朱。一點、一勾後,順勢把朱筆朝前麵地上一丟。傳說用這支毛筆可以治瘧疾,於是大家一陣亂搶。

  ??“堂綁”是一門大學問,堂上一聲令下,手下就在犯人身後,手持衣領,往下一撕,把裂開的上衣從兩肩向下拉,這時挾持左右臂的就開始向後扭胳臂,如遇到強悍的犯人反抗,獄吏就把隨身攜帶的小鐵錘,在犯人肩胛骨上一敲,犯人兩臂立刻鬆軟,要怎麽綁就怎麽綁了。

  ??標準綁法是五花大綁:用繩子從頭套上,將繩子兩頭從左右分開,再交互一抽,就拉緊了,再將兩頭捆在犯人反背的交叉手腕上,從手腕上再繞過拇指與食指之間,最後打結。這種綁人方法,牢固無比。一經五花大綁後,就給犯人最後吃頓酒肉。所謂酒肉,肉是用篾簽插三塊生肉,在犯人嘴唇上一擦,表示給你吃了;酒是一大碗,拿著給你喝了,有時候,把樟腦放在酒內,喝了可以昏迷,痛苦自然減少。當然,放樟腦是要暗中給好處才有此優待的。酒肉完畢了,把犯人放在籃裏,兩人一抬,就出了白虎門。

  ??象曾伯恒這樣有頭有臉的大官,執行死刑的方式則比較客氣。隻是被簇擁著出了西角門,捆綁著上一輛騾車。騾車上有木籠,人放進去,頭卻伸出外麵,遠看起來,頭像是籠蓋上的圓把手。

  ??吆喝聲中,騾車開動了,前呼後擁著幾百個士兵。幾百個人的目的地隻有一個,就是——菜市口。

  ??菜市口是北京的鬧市,從南方各省來的人,從官宦仕紳到販夫走卒,過盧溝橋,進廣安門,進入北京內城,大都要經過這裏。菜市口從六百年前就是有名的殺人地方了,那時叫做柴市口。

  ??菜市口最精華的所在是丁字路口上,從兩行翠綠的槐樹北望,就是巍峨的宣武門,更是皇權的象征。高高在上講究“刑人於市”的帝王看中了它,把它當作殺人示眾的好地方。在熱鬧的路口殺人立威,可以達到“與眾棄之”的效果。在這種作用下,菜市口是刑場中的鬧市,也是鬧市中的刑場、因為在行刑時候,總是就地取材,並沒嚴格的劃分市與場。

  ??路北的那家西鶴年堂,就是就地取材的一個。西鶴年堂是幾百年來的老藥鋪,傳說它的匾還是前朝一位有名的宰相給寫的。每到行刑時候,西鶴年堂旁邊就要搭上個棚,棚下放著一張長桌、一把椅子,桌上放著錫筆架,上麵插著朱筆,給監斬官使用。

  ??監斬官一般是戎服佩刀、騎著大馬、氣勢洶洶地帶著決囚隊,鳴鑼開道,直奔刑場。衣甲燦爛持刀拿槍的士兵,追隨著他,劊子手也跟著,其中劊子手最令人側目,他們或穿紅衣、或打赤膊,手提大刀,麵目猙獰。這種人有很好的收入,一般說來,殺一個死刑犯,可得白銀三兩六錢,其中高手,一天可殺好幾個人。

  ??另外還有死刑犯家屬給的“孝敬”,一給就是三五十兩。這種“孝敬”,是拜托請以“快刀”減少死刑犯痛苦。按照劊子手的規矩,他們用的是“鬼頭刀”。“鬼頭刀”在刀柄上雕一鬼頭,刀的前端又寬又重,後麵又窄又輕,砍頭時,反握刀柄,刀背跟小臂平行,把刀口對準死刑犯頸脊骨軟門地方,以腕時力量把刀向前一推,就把頭砍下來了。

  ??這種功夫可不是無師自通的,也靠祖傳或師傅傳授,做徒弟的,總是先從天一亮就“推豆腐”——反握“鬼頭刀”的刀柄,以腕肘力量,把豆腐推成一塊塊的薄片;熟練以後,再在豆腐上畫上黑線,一條條照線往前推;熟練以後,再在豆腐上放銅錢,最後要練到快速一刀刀朝黑線切,但銅錢卻紋絲不動,才算功夫。

  ??這種“推豆腐”,推得出師以後,還要練習摸猴脖子,摸出猴子第一節和第二節頸椎所在,從而推廣到人體結構,在砍頭時,做到一刀就朝頸椎骨連結處砍下,幹淨利落,減少死刑犯痛苦。死刑犯家屬給“孝敬”,其理也就在此。否則由生手或熟手故意裝生手亂砍一氣,死刑犯苦矣。

  ??另一方麵,由於中原人忌諱身首異處而死。如劊子手砍頭砍得恰到好處——推刀推到喉管已斷時就快速收刀,使喉管前麵尚能皮肉相連,頭不落地,照中原人解釋,這就仍算全屍而歸。劊子手收放之間,能做到這種功夫,是要得到大“孝敬”的。一般行刑,都做不到這一點,但是身首異處以後,可以買來專家,把頭“縫”回去,叫做“綴元”,也算聊慰生者與死者。

  ??總之,家屬對劊子手的“孝敬”是少不了的,沒有這類打點,花樣就會層出不窮。即使死刑犯死後,花樣也不會中止。例如劊子手怕頸血亂濺,每在刀一落下就用腳朝死刑犯身上一踢,使血向前濺,然後讓人用剝了皮的饅頭就頸腔蘸血,蘸成所謂“人血饅頭”,照民間的傳說,這種饅頭可以治肺癆、可以大補。

  ??除此以外,死者身上的其他器官也會被零星割下,傳說都能入藥,甚至五花大綁的繩子都有避邪之功,也值得幾文。

  ??不過,這些規矩都是對一般死刑犯用的,碰到死刑犯身分是大臣的時候,就得客氣多了。所有的花樣都得收起,也不能將死刑犯放了籃子裏抬到法場,而要正正式式用騾車護送了。

  ??到了法場,甚至有劊子手向“犯官”下跪請安的例子,口呼“請大人歸天”以後,方才行刑的。做過大官的,就便是死刑臨頭、刑上大夫,還是有不少尊嚴的。當然,尊嚴也是相對的,一方麵來自對大臣的尊重,一方麵也有賴大臣自己的表現。

  ??曾伯恒正想在這些人麵前維護一下自己的尊嚴,卻不料耳邊響起了一聲輕輕的呼喚。

  ??“曾大人?曾大人?”

  ??曾伯恒聽得這個聲音似曾相識,猛一愣神,就此從噩夢當中解脫了出來。

  ??他一睜眼,便看到了一個刑部差官和他身後的一眾衙吏。

  ??“曾大人,我奉刑部尚書剛毅剛大人之命,前來提大人過堂。”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