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不夠
作者:貳零肆柒      更新:2021-07-17 09:22      字數:4915
  “陳琳同誌,季米特洛夫同誌是怎麽答複我們的?”冰天雪地的莫斯科,克裏姆林宮醫院的高級病房裏,周少山看著前來探病的陳琳,又一次問起上個月兩人聯名致信季米特洛夫有關解決八路軍軍事技術幹部學校的事情。

  ??“已經得到了解決。”陳琳心裏想著另外一件事情,他答過之後問題:“少山同誌,前兩天蘇聯有關部門的同誌詢問我一個問題:熟不熟悉中國海軍的李一官上校。”

  ??“中國海軍的李一官上校?”周少山執掌著國內情報係統,他想了半天才問:“應該是李漢盛吧?蘇聯的同誌有什麽需要知道的?”

  ??“噢——!對對。”陳琳笑了起來,他當時被蘇聯的同誌一問也糊塗了。中國海軍現在風頭最盛的就是這個李漢盛了,偷了德國納粹一艘潛艇回國,俘獲兩艘德國郵輪,擊沉一艘日本航空母艦,還被國民dang特務接二連三的刺殺……,此人的事跡說一天也說不完。蘇聯同誌問中國海軍的李姓上校,隻能是他了。“我當時也沒想到這李一官就是李漢盛。少山啊,你說外國人怎麽盡給我們瞎起外號啊。”

  ??“這也不算是外號吧。”周少山人在莫斯科,對國內的情況還是有所了解的。“他被常凱申的特務接二連三的刺殺,隻能說海軍不是國民政府的海軍,是明末鄭芝龍那樣性質的艦隊。這鄭芝龍以前叫做鄭一官,荷蘭人把他介紹到了歐洲,所以李漢盛一說自己是鄭芝龍艦隊,西方就把他叫做李一官了。”周少山解散‘李一官’的由來,說完才問道:“陳琳同誌,蘇聯有關方麵的同誌想知道什麽?”

  ??“蘇聯的同誌對此人頗為好奇,希望我們能夠留意。”陳琳道。“少山,他既然和常凱申不和,我們是不是能夠把他爭取過來呢?這怎麽說也是一支民主力量啊。海軍同誌的覺悟應該很高吧,蘇維埃的十月革命、德國的十一月革命,不都是水兵率先發動的嗎。”

  ??“這件事……”躺在床上的周少山艱難的起身——七月份的時候,他騎馬墜地,右手嚴重骨折,國內醫療條件不好隻能來莫斯科治療。“海軍的同誌很早就向我介紹過海軍的情況。新海軍要的都是以前的老人,軍官挑選非常嚴格,招收新人也有許多標準,最基本的一條就是非福建人不招。”

  ??“非福建人不招?”陳琳不解,在他看來海軍本來就全是福建人。

  ??“是。他們表麵上說不涉及黨派紛爭,實際上是想自成一體,所以崇尚同鄉之情、手足之義。這樣的軍隊是非常封建非常落後的,在裏麵要想傳播先進思想幾乎不可能。”周少山站起身來說話,感覺氣順了很多。“也很難派革命同誌參加海軍。海軍隻招收福建人,我們是有不少福建籍的同誌,但是這些同誌很多都不在家鄉,他們沒辦法加入海軍。”

  ??“沒辦法加入?”陳琳有些疑惑,“難道他們的政審很嚴苛?”

  ??“不嚴格。”周少山搖頭,“隻是那些幾年不回家的同誌、或者在家鄉鬧革命的同誌,本鄉本土稍微打聽一下就知道底細,海軍是不會招收有革命背景的人。”

  ??“原來是這樣。”陳琳有些明白了。他在五四以後參加革命,別人或許不知道他在外麵幹什麽,可家裏的親戚鄰居總是知道一些情況的,雖然不是特別清楚,但總知道些風聲。“這麽說來,就隻能靠以前新海軍社的同誌了。”

  ??“新海軍社的同誌也不行。”周少山道,“一些社員已經說出了當時的情況,郭壽生同誌已經被孤立了,其他一些原屬於新海軍社的同誌也不被重用,他們大多都留在國內,在國外的那些人也都坦承當年的事情,發誓和我們一刀兩斷。”

  ??新人無法加入,老人又被限製使用,這就是當下海軍地下工作的情況。陳琳聽後心裏失望,嘴上卻說道:“既然你知道海軍的詳細情況,以後的工作總會有順利的一天。”

  ??“很難啊,陳琳同誌。”周少山走了幾步又回到病床坐下了。“我總覺得海軍方麵的工作非常重要,可我們卻有力也使不上,這樣下去肯定不行的,現在就隻看重慶方麵會不會給我們製造機會了。”

  ??*

  ??‘阿—嚏、阿——嚏!’重慶和莫斯科都在嘀嘀咕咕,已在瑞士伯爾尼的李孔榮使勁打著噴嚏。他很不好意思的對吉桑將軍說道:“實在是抱歉將軍,我可能是著涼了。”

  ??“你不必致歉上校。”吉桑滿臉笑意,“我想伯爾尼要比中國冷的多。”

  ??“還好。還好。”李孔榮連連點頭,他再次致謝道:“非常感謝瑞士在我們十分艱難的時候接納了我們,如果需要,我們將會盡最大的努力提供您所需要的幫助。”

  ??“不必了,上校。我相信瑞士公民能守護自己的家園。”吉桑婉拒了李孔榮的好意,其實,接納這些中國科學家對瑞士也是有所助益的。現在瑞士軍隊正訂購裝備新中公司生產的雷達、火箭筒、導彈和直升機。都非常先進的武器,雷達可以探測敵人的飛機,火箭筒可以克製坦克,直升機又非常適合瑞士多山的地形。即便真如李孔榮剛才所說法國明年會戰敗,他也有信心保證瑞士的安全。“當然,如果新中公司能在瑞士製造直升機那就更好了。”

  ??“我們正在和美國方麵交涉。”李孔榮懇切的道,“我認為在瑞士設立一個組裝廠是可能的,工廠全部搬過來美國軍方一定不會同意。但我認為正在研發的最新型號可以在瑞士生產。”

  ??“最新型號?”吉桑問道,“能搭載更多人的直升機嗎?”

  ??“不,不僅僅是增加搭載人數。”李孔榮道。“直升機因為主螺旋槳是在水平麵上旋轉,所以飛行的速度很慢,巡航速度在一百五十公裏每小時左右,但如果起飛之後螺旋槳可以旋轉,從水平旋轉變成垂直旋轉,那就和螺旋槳飛機沒有什麽不同了,它的時速可以達到四百多公裏。這等於說,運載量相同的情況下,因為速度快,一架Z-16是一架Z-12效率的三倍。”

  ??一提速度吉桑眼睛就是一亮,直升機確實很好,但相比於螺旋槳飛機速度還是太慢,這也是不需跑道垂直起降的弊端。如果一架飛機既可以垂直起降、又具有螺旋槳飛機那樣的速度,那就非常完美了。

  ??“上校,我什麽時候能看到這架飛機?”吉桑饒有興趣的問。

  ??“明年您就可以看到,將軍。”李孔榮滿麵笑容,但他沒說定型生產時間。“我認為它很快就可以定型生產,隻要、隻要研究所的工作不受幹擾。”

  ??“非常好。我相信他們不會有什麽人打擾。”吉桑看著門外的副官,會見的時間已經結束,他起身與李孔榮以及魏如握手道別。“上校、魏先生,我等著你們的好消息。”

  ??見麵時間隻有三十分鍾,這是魏如爭取來了。李孔榮一點也沒有浪費,最先是戰爭形勢預測,而後是武器介紹。亨利·吉桑將軍之所以當選陸軍總司令,就是他堅信瑞士軍隊能守住自己的家園,而新中公司對瑞士軍隊的幫助很大,特別是簡單易造的火箭筒,他相信這種武器將徹底打垮希特勒的坦克。

  ??“好了。總算見完了。”汽車駛出瑞士陸軍司令部,魏如鬆了一口氣。

  ??“瑞士現在岌岌可危,他需要我們的幫助,我們不要太把一些議員的抗議當一回事。”李孔榮一下飛機魏如就說瑞士聯邦議會的一些議員反對中國人過多滯留於瑞士國內,他們準備通過議案限製中國人入境逗留。

  ??“那就好。”魏如心有餘悸。“漢盛,咱們什麽時候才能有個不擔心受怕的地方啊。”

  ??“不擔心受怕的地方?”李孔榮想到了在新加坡描繪的東非大業,笑了笑道:“明年就會有了。隻是哪裏是一窮二白的地方,什麽工業基礎也沒有。”

  ??“沒有我們可以建設啊。”魏如立即道。可再想到研究所根本離不開瑞士這種工業基礎雄厚的地方,他高昂的語調又低了下去。“當然,建設需要很多資金,現在在打仗,很多事情都不容易。”

  ??“資金真不是問題。”汽車正在駛出伯爾尼市區,駛向一百二十公裏外的蘇黎世。“美國人如果參戰的話,他會免費對盟友提供物資的。主要是人才,各行各業的人才,這方麵我們就要求助國內了。”

  ??“求助國內?”魏如笑了,“研究所什麽人才沒有?瑞士的研究員都快一千多人了,去年就花費三百多萬美元。”

  ??“研究人才和建設人才是不一樣的。”旅途漫長,李孔榮點上一支煙。“工程方麵的人才我們是沒有的。真有了自己的地方,最先要做的就是規劃港口、公路網、礦山、工廠還有城市,研究所沒有人研究這個的吧。這我看隻能國內找人,國內雖然落後,這方麵的人才還是有的。”

  ??“漢盛,我們真能和重慶合作嗎?”提到魏如就表現出一種擔心,他和其他人對重慶越來越失望。“我以前覺得國內很專.製,可沒想到專.製到這種程度。他們是根本不顧……”

  ??“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李孔榮吐出一口煙打斷。“任何時候,統治權柄都是不容他人染指的。海軍在這方麵犯了大忌,自然要吃苦頭。”

  ??“那我們和重慶還怎麽合作?”魏如追問。

  ??“就看常委員長如何做出取舍了。”李孔榮道,“他雖然流氓,可孰重孰輕還是非常清楚的。和海軍合作對他是極為有利的。戰爭時期,海軍可以保護最後一個對外口岸仰光,讓國外的軍事物資和國內的換匯物資通暢運輸;戰爭快結束的時候,海軍可以把大量國.軍部隊運至華東、華北、東北這些陸路根本去不了的城市和地區。他是聰明人,知道該怎麽做。”

  ??“戰爭快結束的時候……”魏如從這句話感覺出很多東西。

  ??“是啊,戰爭快結束的時候。”李孔榮道,“日本一旦投降,就是大家搶地盤的時候。這有點像辛亥年,誰跑到省城拉幾個大頭兵把旗子一舉,誰就是一省主席。現在國.軍全在西南,真要日本投降了,華東、華北、東北是他根本就搶不到地方。”

  ??“這是要內戰嗎?”魏如眉頭皺的厲害,他認為趕跑了日本人接下來應該就是建設。

  ??“可能吧。”李孔榮並不在意戰後如何。“不過這和海軍沒有關係。如果大家合作的好,我們可以提供運輸服務,隻要他們付錢就行。我們運總比美國人運便宜。”

  ??“最好不要打起來。”魏如衷心期盼道。

  ??“說說研究所吧,雷達到底怎麽樣了?”李孔榮問起自己最關心的東西:預警機上使用的雷達。這種雷達並非厘米波,但研究所的報告一直說有技術問題沒有解決,這就讓李孔榮很擔憂了。雷達才是海軍的大殺器,如果雷達不能達標,海上決戰就很玄了。

  ??“雷達已經搬上飛機了,但問題是向下俯視時地麵的回波太雜,我們根本……”

  ??“陸地上凹凸不平,但海上就不一樣了,海上的回波是很弱的。”李孔榮插言道,預警機雷達他是懂一些的。

  ??“是,確實是這個情況。”魏如點頭,這幾年因為一直關注雷達,他懂得也不少。“但是海麵上也有雜波,現在無線電研究室正在研究新的濾波辦法。一樵先生去年就讓鬱榮教授邀請他的導師諾伯特·維納博士來瑞士研究所解決這個問題,現在已經有些眉目了。隻是,這還是不夠……”

  ??“諾伯特·維納?”李孔榮煙也不抽了,“是不是俄國出身的數學家?”

  ??“俄國……,好像是。漢盛也知道他?”魏如大為驚訝。

  ??雷達早期發明史上維納濾波是很出名的,李孔榮心中大喜,沒想到清華那幫人能找到維納,有他在,濾波看來是沒問題了。他接連抽了幾口煙,掐滅後道,“你說解決了濾波也還不夠,到底還有什麽不夠的?”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