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買賣
作者:貳零肆柒      更新:2021-07-17 09:22      字數:5980
  “先生買一朵花呀;

  ??先生買一朵花呀。

  ??不是要你愛花呀,

  ??不是要你是賞花呀!

  ??買朵花啊,

  ??救了國家……”

  ??新加坡街頭,總有女中學生臨街賣花,她們喜歡唱這首賣花歌。

  ??李孔榮站在寓所臨街的陽台上能看到那些抱著花束叫賣的女學生,初見有些好奇,多見了幾次就習慣了——報紙上說南洋到處都在為抗戰募捐,華僑對抗戰非常支持。可也不能隻看華文報紙,南洋近四百萬華僑中,其實還有一部分華僑並不將自己視為中國人,這種人稱為‘峇峇’,他們認為自己是英帝國自治領的子民,他們不看華文報紙隻看英文報紙。

  ??峇峇以及華人;或者福建人、客家人(潮汕)、廣府人構成華僑主體。這些人當中又有各地的同鄉會、宗社、商會,形成一個個小團體。陳嘉庚和莊西言隻代表了福建華僑中的華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而非不列顛海峽殖民地或荷蘭東印度的子民),對峇峇、潮汕人以及廣府人他們最多隻能影響,不能帶領。而李孔榮是希望所有華人都來支持海軍,同時心理上有日本人要南下的準備,為此,他不得不邀請新加坡發行量最大的三家報紙前來采訪。

  ??“這位是海峽時報的記者喬治·皮特先生。”李光前介紹著前來李孔榮寓所采訪的英國記者,最先一個自然是英文報紙海峽時報,它從1845年就開始發行。這次來的記者喬治·皮特先生隻是一個中年文青,以紳士的禮節看,他有些邋遢,由此也反映出海峽時報的態度:他不太歡迎李孔榮在海峽殖民地鼓吹日本南下論。

  ??“這位是星洲日報的關楚璞總編,還有兩位記者,這位是王君實先生,這位是鬱達夫先生……”李孔榮和喬治·皮特握手之後,李光前又介紹星洲日報的記者,他們對這次專訪非常重視,連總編關楚璞都來了,但讓李孔榮驚訝的是鬱達夫,沒想他也在新加坡。

  ??“鬱先生寫的故都的秋我以前讀過,寫的很美。”李孔榮和鬱達夫握手的時候道。雖然李光前告誡過星洲日報是胡文虎兄弟辦的,而胡文虎兄弟又是國民dang在馬來亞華人中的代表,可他還是對鬱達夫很友好。

  ??“難得李上校能記得在下不足掛齒的文章。”鬱達夫比喬治·皮特更加顯邋遢,他耳朵大而招風,看上去就是一個中二少年。臉頰消瘦白皙,顯然是身體不太建康。

  ??“鬱先生文采好,自然記得。”李孔榮握手的時候多搖晃了兩下,並沒有多說什麽。

  ??“這位是南洋商報的總編傅無悶先生,還有張楚琨先生,張先生本來是要回國進行實地采訪的,聽說李上校要來星洲就推遲了行程。他和傅先生都是泉州人。”南洋商報是陳嘉庚創辦的,李光前介紹的時候特意點名兩位的籍貫,李孔榮自然用閩語和他們打招呼——確切的說福州話是閩東語,與泉州廈門的閩南話有不同,可都是一個語係。

  ??一行人招呼完,李光前再道:“漢盛兄此次是路過星洲,本來他是接受南洋商報張先生的專訪,但漢盛兄認為不該見外,於是又邀請了諸位。我也不太清楚這是專訪還是記者招待會,大家就隨便聊聊吧,有什麽問題可以問。”

  ??李光前剛剛說完,星洲日報的王實君就道:“請問李上校,您在香港是否真的被軍統行刺了?”

  ??“這件事情……咳……”李孔榮輕咳了幾下。香港的事情能這麽風平浪靜的處理一是因為他沒有受傷,二是因為宋子文擔保重慶不會再有類似行動,並且他將負責和海軍和重慶的談判事宜。記者一開口就問香港一事,李孔榮隻好道:“這件事我暫時忘記了,那天想起的時候再說吧。”他見記者還有問,又道:“諸位如果真為抗戰著想,這件事還是不提為好。”

  ??“李上校,您是否真的認為日本人會進攻南洋?還是僅僅是一種錯覺?”喬治·皮特問起李孔榮鼓吹的日本南下論,顯然他對這個是最感興趣的。

  ??“當然不是錯覺,皮特先生。”李孔榮笑道,“我對世界局勢的判斷一向準確,比如歐洲戰爭將在九月份爆發,海軍的公司就因此大賺了一筆。當然,我知道宣傳這種消息會讓人恐慌,可我認為應該讓海峽殖民地的民眾有心理準備,就像不列顛的民眾要有對法國一個月戰敗、戰爭要靠自己堅持下去的心理準備一樣。”

  ??“哦!上帝。”李孔榮雖然在美國宣揚法國一個月戰敗論,但那僅僅是美國,歐洲除了德國將這條‘寶貴’消息大肆刊登外,英法都嗤之以鼻。“這是真的嗎?”

  ??“我們可以拭目以待。”李孔榮很認真的回答。“法國戰敗就會投降,到時候整個歐洲大陸會被德國占領,我認為不列顛應該早做準備,不管是本土還是香港還是海峽殖民地。”

  ??“那麽,您認為德國會獲得勝利?”皮特在法國一個月戰敗論的刺激下來了精神,他迫切的希望知道李孔榮是如何看待歐洲戰爭。

  ??“不。就像日本不可能征服中國一樣,德國最終會失敗。”李孔榮道。“現在唯一要擔心的就是蘇德一起聯手征服世界。據我所知,蘇德條約簽訂後,烏克蘭的糧食、巴庫的石油正在源源不斷的運往德國,蘇德條約不但讓德國人沒了後顧之憂,蘇聯還在幫助德國人備戰。如果蘇德日三國最終結盟,那我們——不列顛、中國就要輸了。”

  ??李孔榮說的是英語,可星洲日報的王君實和華僑商報的張楚琨能聽懂英語,兩人幾乎異口同聲道:“蘇聯怎麽可能和德日結盟呢?”說罷張楚琨又道:“德意日三國全是法西斯國家,他們曾經簽訂過**產國際協定,蘇聯怎麽可能和納粹國家結盟?”

  ??張楚琨有些高昂的質問讓李孔榮對他多看了他幾眼,且僅僅通過這種問題,他有七成把握確定此人是共產黨,即便不是共產黨,也是親共產黨的粉紅分子。看來南洋親華勢力中,除了親重慶那一派,剩下的人裏頭粉紅知識分子真不少。

  ??“上一次世界大戰中,”李孔榮不動聲色的笑了笑,開始回答問題。“對德意誌第二帝國的封鎖是包夾性質的,一麵是英國海軍在北海上封鎖,不但封鎖德國,連荷蘭、丹麥這些北海、波羅的海國家一起封鎖,另一麵是沙俄在陸上的封鎖。

  ??而現在,德國西麵依然被皇家海軍封鎖,但東麵卻是放開的,很多德國急需的戰略物資借道從東麵運入德國,蘇聯這麽做顯然是違背中立法。當然,資本主義國家的法律無產階級國家可以不遵循,但蘇聯和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向德國輸入石油、有色金屬這些軍事性物資顯然能夠證明蘇聯和德國的關係非常非常密切……”

  ??“上校,首先我要糾正您一個錯誤:蘇聯和德國並沒有簽訂條約,這是某些國家沒有任何證據的指責。”張楚琨徹底坐實了自己的粉紅立場,他說的都是大路貨——李孔榮很早就提醒軍情六處要注意蘇德結盟,並特意指出蘇聯代表莫洛托夫用的拉丁字母而不是俄語的西裏爾字母簽字,至於密約內容,他準備在這個月底到了倫敦再行透露。

  ??“你高興就好。”李孔榮笑看著他,“我相信密約的內容會逐步公諸於世,不是被間諜,而是被蘇聯人自己的行動。比如,蘇聯將在某個時候將對芬蘭發動戰爭;又比如:蘇聯會先強迫波羅的海三國簽訂駐軍條約,而後吞並這個三個國家。”

  ??“這是汙蔑。”張楚琨很不高興,臉徹底拉了下來。

  ??“是不是汙蔑到時候就知道了,這些都是一年之內會發生的事情。不過,”李孔榮還是笑,“到時候我就擔心有人會說一定是芬蘭、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先侵略了蘇聯,所以蘇聯不得不出兵進攻芬蘭什麽的。我的看法是沒有什麽汙蔑不汙蔑,我們說的隻是事實,但每個人對事實的認知是不一樣的,有些人是因為得到的消息不同,有些則是因為立場。”

  ??李孔榮一提到‘立場’張楚琨便覺得臉皮火熱,他看了在座的人一眼,擔心大家看出自己的立場,好在英國記者又把話題接了過去,每個人都在關注李孔榮的回答,沒有人主意他。

  ??“……,是,我覺得對不列顛而言,最壞的結果不是法國戰敗,而是蘇德結盟。德國有先進的軍工技術,蘇聯則有豐富的礦產和糧食,如果兩國真的結盟,哪怕是戰略性同盟,對歐洲也會是悲劇性的。希特勒的軍隊肯定會從加萊海峽登陸不列顛,隻要德軍踏上了英倫三島的土地,我想皇室和白廳就隻能遷都加拿大了。”李孔榮回答著皮特的問題,他發現自己又在編造德軍渡海攻英論,英國人也要恐慌了。

  ??“哦!上帝。”可憐的皮特相信李孔榮的判斷,緊張中他不斷的喊著上帝。“上校,我們難道沒有辦法挽回嗎?這真是太可怕了。”

  ??“這需要足夠的政治智慧,還必須依靠英國空軍和皇家海軍的共同努力。”李孔榮答道,“大家都認為張伯倫首相1938年在慕尼黑和希特勒簽訂條約是錯誤的,但我有不同的看法:1938年其實是希特勒想發動戰爭的一個借口,法國當時保證著捷克斯洛伐克的安全。希特勒希望張伯倫首相不要來,但事實和他希望的相反,張伯倫首相去了慕尼黑,並且在極為艱難的情況下和希特勒達成了和平條約。

  ??那些對此嚴厲批評的人士選擇性遺忘了1938年時英法兩國的戰備情況。如果戰爭在1938年就爆發,以之前英法兩國的戰備和財政對軍事的撥款看,德國人會很輕易的就占領巴黎。現在德國要一直擴軍備戰到明年才能在某個時候擊敗法國,正是因為在慕尼黑簽訂的和平條約使英法獲得了無比寶貴的一年戰備時間。法國如果戰敗,不列顛其實也沒有做好準備,我們知道英吉利海峽很窄,抗登陸作戰需要強大的空軍,但在1938年,英國空軍並沒有做好準備。基本可以這麽說,張伯倫首相1938年選擇和平的決定非常非常英明。”

  ??丘吉爾死後,張伯倫的任期不知何時才會終結,李孔榮不得不看人說話,新加坡隻是預演,這種表揚張伯倫首相英明神武的話他要拿到倫敦去說。

  ??“你們有什麽問題?也可以問啊。”英國人在采訪本上快速速記,關楚璞和傅無悶等人隻好幹坐,他們不像海峽時報隻有一個人,剛才沒有介紹的那幾個人就報館的速記文書。

  ??“請問,”鬱達夫搶先說話,“李上校您在香港說過國民政府沒有反攻的可能,但又說我們一定會勝利,我想請教您我們將怎樣獲得勝利?什麽時候能夠勝利?”

  ??“我們的勝利當然是海軍直接登陸日本攻占東京、迫使日本天皇無條件投降了。”李孔榮道。看在他是鬱達夫的份上,他又說得詳細了一些:“

  ??現代戰爭的實質就是工業、特別是重工業規模與技術的比拚,當然也是國民經濟的比拚。我們的重工業幾乎為零,比如:我們不能生產身管火炮隻能生產迫擊炮,也不能造汽車、飛機以及坦克。另外,如果滇越鐵路和滇緬公路切斷後油料不能進口,那麽國內現有的汽車、坦克、飛機都不能使用,這等於說國.軍野戰軍除了攜帶迫擊炮外,其他重武器都帶不了,就是迫擊炮炮彈也帶不夠,國內的馬政不行。這等於說這是一支純步兵師,這樣的步兵師對陣日本一個甲種師團,不要說三個,就是十個也打不過。

  ??有人會說精神必勝之類,可惜武器和人的較量在上一次大戰就分出了勝負:索姆河戰役一天時間英軍就陣亡了一萬九千餘人,還有數萬人受傷,這是英勇的英國陸軍最悲慘的一天,因為有史以來都沒有這樣慘重的傷亡。德軍使用的僅僅是馬克沁重機槍,還不是150mm榴彈炮發射的榴霰彈,所以我說,國.軍在沒有大規模外援的情況下沒辦法反攻。

  ??真要想反攻,就必須投入兩千架以上戰鬥機以及相應數量的飛行員,還要有兩千門以上75mm的身管火炮,每門火炮最少有一百個基數的炮彈,以及拖曳運載這些火炮和炮彈所需的卡車或者拖拉機,它們的數量大概在十萬輛左右,最後就是供這些車輛使用的海量油料。這樣的話,國.軍或許能收複南京。

  ??這是一筆大錢!飛機和飛行員需要三億美元,炮彈最少需要五億美元,還有卡車,也許兩億或者是三億。這十一億美元隻是購置裝備的費用,還不包括後續作戰的費用,更不包括油料。我們有十一億美元嗎?抗戰三年,三年軍費加起來都不到十億美元。最重要的,假如收複南京上海乃至於東北,日本人會對我們賠款嗎?絕無可能!你所投入的一切軍費都必須自己承擔,以生意的角度看,這不是虧本買賣什麽是虧本買賣?

  ??但海軍就不一樣了,現在海軍改裝航母的費用每艘大概在一千萬美元,自己造的那兩艘航母每艘五千萬美元;戰列艦肯定是要的,兩艘四萬噸級的戰列艦預計要花一億八千萬美元,艦隊配套的艦隻簡單一點算一億美元。再就是航母艦載機,五艘航母三百架足矣,如果還要建造第六艘航母,那就每艘航母五十架飛機往上加。

  ??這樣要花多少錢?五艘航母也就一億三千萬,兩艘戰列艦一億八千萬,再加配套艦隻的一億和艦載機的四千五百萬,這僅是四點四五億美元,這比陸軍便宜一半還多。籌集十一億美元是絕不可能的,籌集四億美元可能的。極端一點先打再說,戰列艦和輔助艦隻慢慢造,五艘航母一億七千萬美元就可以先開打了,這幾乎是陸軍所需款項的十分之一。

  ??決戰殲滅日本聯合艦隊之後,接下來便是對日本實施封鎖了。日本有多少陸軍有多少大炮都不用管,海軍隻要封死日本列島即可。日本進出口每年超過五十億日元,島內糧食產量不足,一旦封鎖肯定餓死。這時候海軍會借不到錢打仗?我想從殲滅日本聯合艦隊那天開始海軍發行的債券就會被國際資本追捧——因為我們贏定了。中國情況如何如何沒人會管,也不必要管,隻要日本被封鎖成為案板上的肉,大家就會蜂擁投資。

  ??這可是穩賺不賠的生意,今年日本的軍費接近二十億美元,戰後即使日本遭到破壞,平均每年最少也能支付十億美元的戰爭賠款。如果賠上四十九年,也就是四百九十億美元。而投入又是多少?最開始的啟動資金不過一億多美元。

  ??說到這我不由想到了呂不韋,他在邯鄲見到秦質子異人回去問他的父親,曰:“耕田之利幾倍?”曰:“十倍。”“珠玉之贏幾倍?”曰:“百倍。”“立國家之主贏幾倍?”曰:“無數。

  ??其實立國和滅國是一個概念,兩者的回報都是無數的,我不相信國際投資人會錯過這樁回報無數的買賣。”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