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1章 問道太學
作者:莊不周      更新:2022-04-08 14:09      字數:2173
  陳宮的第一反應是婉拒。

  婉拒天子征辟,乃至於三,方是名士風流。如果第一次就答應了,未免過於急迫,功利心太重,會讓人輕視。

  但婉拒的話到了嘴邊,卻怎麽也說不出口。

  一來天子年少,也不喜歡名士風範,更不喜歡這些套路。

  他隨呂布西行,一晃兩年有餘。呂布以戰功得到赦免,張遼、高順等人皆得重用,就連呂小環都成了女騎假督,他卻還是閑人一個。

  連趙歧都急了,厚著老臉,當麵向天子推薦,幾乎是逼著天子用他。

  如果他拒絕了,天子順勢收回,他怎麽對得起趙歧?

  這樣的事是有先例的,名臣張則就因為兩次拒絕天子征辟,再也沒得到機會。

  二來起家為九江太守,即使對於他這樣的名士來說,也是很難得的機會。

  他之前隻做過東郡太守府的掾吏,還沒有正式進入朝廷官員的行列。按正常程序,他應該先為郎,再外放為縣令長, 慢慢升遷至二千石。少了不能少, 十年總是要的。

  可是現在,他可以一步跨過這十年的曆練, 一步而為二千石。

  二千石已經是高官,是很多人一生仕途的頂點。

  這樣的機會,誰舍得輕易放棄?

  在矜持與恭敬之間,陳宮猶豫不決。

  劉協笑了。

  他微微頜首。“無妨, 公台可以考慮一下, 兩天內給我答複就行。”他轉身看看四周,看著太學的殘垣斷壁,一聲歎息。“公台方才所言,我甚是讚同。凡事過猶不及, 學問和幹祿聯係得太緊, 對學問來說未必是好事。從政不應該是求學的第一目標,更不應該是求學的唯一目標。”

  不需要立刻做出答複,陳宮立刻輕鬆了許多, 思路也跟著靈活起來,隨即問道:“敢問陛下,什麽才應該是求學的第一目標?”

  “問道。”

  趙歧哈哈一笑。“陛下莫不是睹南山而有歸隱之心?這可不行啊。陛下富春秋,擔重任,正當有為,豈能歸隱?等到了老臣這年紀,再興歸隱之心不遲。”

  劉協轉頭看看趙歧,忍俊不禁。“趙公不是怕我有歸隱之心, 而是怕我有長生之心吧。”

  趙歧撫須而笑。“陛下若是這麽說, 也沒錯。陛下有秦皇漢武之雄才,固然是幸事。可若是像秦皇漢武一樣求長生, 那可如陛下方才所言, 過猶不及了。臣老了,有今日, 未必有明日, 沒什麽好怕的, 就鬥膽進諫一句。”

  劉協放聲大笑。“趙公坦蕩, 可稱為大丈夫矣。”

  趙歧一聲輕歎。“得陛下此言,臣可含笑九泉了。”他轉頭看看四周。“臣束發從學, 到今八十餘年,經過盛世, 也經過亂世,見過君子,也見過小人。在暮年之際,還能看到大漢中興的曙光,可以從容於地下,向先帝、前賢報個平安,此生無恨。”

  趙歧的眼中露出一絲留戀。“我雖勸陛下莫求長生,但我自己卻奢望能再活幾年,看到太平之年。陛下, 即使是從中平元年算起,大漢也已經亂了十四年啦。十四年前, 洛陽是洛陽,長安是長安。十四年後,洛陽也成了長安, 唉……”

  趙歧一聲長歎,兩行老淚湧了出來,滑過斑點重疊的麵龐, 沾在雪白的胡須上。

  劉協的心情也跟著沉重起來。

  他明白趙歧的意思。

  趙歧想在辭世之前看到太平,不是為了別人,隻是不想再看到戰火蔓延、百姓受難。

  他是見過太平,也見過苦難的人,更知太平的珍貴。

  “趙公……”劉協沉吟了片刻,鄭重地點點頭。“袁紹已經稱臣,太平將至。”他又抬起頭,看著麵前的荒蕪。“朕有一件事,想拜托趙公。”

  “請陛下直言。”

  “不管將來是不是要遷都長安,這太學都是要恢複的。請趙公坐鎮,主持此事,重現當年太學風采,為大漢中興儲備人才, 多增養一些像公台這樣既有學識, 又不拘於成見的人才。”

  趙歧身體一振, 飽含熱淚的雙眼中閃出興奮的光芒。他挺直身軀, 拱手雙手, 深施一禮。

  “臣歧,領旨。”

  ——

  辭別了趙歧、陳宮,劉協在太學舊址信步而行,一直沒有說話。

  諸葛亮、龐統等人跟在後麵,也不說話。

  他們都知道,天子的心情很沉重。

  一是因為眼前的情景很難讓人高興起來,一是因為趙歧的心願帶來的觸動。

  他們沒有趙歧那樣的經曆,他們最初的記憶就是黃巾起事,對黃巾之前的太平時光並沒有多少印象,感觸遠遠沒有趙歧那麽深。

  但他們都清楚,戰爭帶來的傷害太大,而大漢已經承受不起這樣的傷害。每拖一年,就是在大漢傷痕累累的身體上又割一刀,所剩無幾的鮮血就會又少幾分,離死亡也就更近一步。

  天子更清楚這一點,所以他雖然很不情願,還是決定接受議和。

  劉協手足並用,登上一座殘破的土丘。站在丘頂,四下觀望。

  “這是什麽所在?”

  龐統、法正等人搖搖頭,不清楚。

  諸葛亮四下裏看了看,說道:“應該是明堂。在泰山腳下,有一座類似的建築,據說是孝武時所建明堂。論始建時間,那一座才是大漢最早的明堂,這一座是孝平年間王莽主政時才建的。”

  劉協微微頜首,卻沒說什麽。

  他雖然沒說要來太學,但他讓諸葛亮去打聽趙歧的行蹤,想必諸葛亮已經清楚他要幹什麽,順便做了些功課。

  “靈台在哪裏?”

  諸葛亮轉了個方向,手臂一指。“應該在那個方向,但早就毀了,連一點痕跡都沒剩下。”

  法正忍不住問道:“陛下問靈台,莫不是想問道?靈台雖不可見,樓觀卻還在,陛下不妨召觀中道人前來問詢。”

  劉協笑笑。“道不在那些道人的口中,也不在老子的五千言中。向老子五千言中問道,和向五經中問王道一樣,似是而非。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道是走出來的,幹出來的,不是問出來的。就算沒有經書,隻要認準方向,不忘初心,努力向前,縱使千難萬難,也有到達目的地的那一天。”

  法正追問道:“那初心又是什麽?”

  劉協沉吟片刻,一字一句地說道:“天下為公,萬民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