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今非昔比
作者:莊不周      更新:2022-04-08 14:09      字數:2198
  黃承彥轉身看了過來。“天子這麽快就對外用兵,未免有些急了。”

  “不是現在。”諸葛亮搖搖頭。“是有朝一日。”

  “就算是有朝一日,也是三十年之內。畢竟三十年之後,阿楚也到了我們這般年紀,想去也去不了。”黃承彥撫著胡須,眼中閃過一絲憂色。“對於如今的大漢來說,三十年遠遠不夠啊。”

  “三十年不夠,那就再等三十年。有安車、樓船代步,花甲之年也可臥遊天下。”

  黃承彥點點頭,沒有再說什麽,隻是眉宇間憂色不改。

  一旁的龐統卻有些不以為然。“黃公,我倒是覺得不用等三十年。”

  “為何?”黃承彥斜睨著龐統。“士元,年少有為是好事,可是急功近利就不好了。”

  龐統哈哈一笑。“黃公,我的信心就來自於有為,而不是無為。你說三十年不夠,大概是覺得漢初立國七十年,孝武才能夠與匈奴開戰,對吧?”

  黃承彥眉須微動,嘴角顫了顫,示意龐統繼續。

  龐統昂頭背手,環顧四周。“此一時也,彼一時也。漢初鑒於秦政之失,行黃老之道,與民休息。先有韓信、彭越之亂, 後有呂氏亂政, 再有吳楚、淮南之叛,直到行推恩令,天子之詔行於天下,然後才能集天下之力, 北逐匈奴, 南定百越,西取祁連, 東取朝鮮。”

  龐統的聲音漸漸大了起來, 沙啞中透著豪氣。“如今天下雖亂十餘年,元氣未傷, 也不必與民休息七十年。至於山東州郡, 嘿嘿,別說韓信、彭越之輩,就算是劉濞、劉安之流也是沒有的。”

  龐統轉頭看著黃承彥。“最重要的是,大漢中興, 無秦政之累, 自然不必行黃老無為之道, 當立孟軻大丈夫之誌, 以天下為己任。故天子有詔, 不論男女, 不分文武, 但能讀書守禮, 皆可為士。假以數年, 人才之盛,又豈是漢初可比?”

  黃承彥微微一笑, 點了點頭。

  黃月英說道:“大漢中興不是漢承秦製,本不宜比附。勉強要比, 也不該是大漢初興之時,而是呂氏亂政之後, 孝文即位,開文景盛世先聲之際。”

  龐統撫掌而笑。“英雄所見略同。孔明, 你覺得呢?”

  “各有所長, 皆有道理。”

  “那就不是最佳答案。”龐統不服氣的說道:“不妨說說你的高見,也讓我們見識一番。”

  黃月英也盯著諸葛亮,隻是不像龐統那麽鬥誌盎然。

  黃承彥夫婦看在眼裏,也不自覺的屏住了呼吸, 靜聽諸葛亮發言。

  諸葛亮笑了。“士元,世事難料, 哪有什麽最佳答案。你這麽想, 本就是畫地為牢,自我設限。正如阿楚所說,時移事遷,本不宜勉強比附,取其大略,以為參考即可。你走的每一步都是新路,重要的是能不能到達目的地, 而不是與某個故事相同。”

  龐統有些不以為然。“說來說去, 還不是讀書當不求甚解,取其大略那一套。”

  “我原本的確是這麽想。”諸葛亮的眼中多了幾分凝重。“現在我卻覺得, 讀書不能滿足於求解,更應該求道。”

  龐統追問道:“何謂求解,何謂求道?”

  諸葛亮笑了。“士元莫急, 你先記住這句話就好。”

  “且——”龐統拖長了聲音,故作不屑。

  黃月英掩嘴而笑,眉眼彎彎。

  ——

  諸葛亮引著黃承彥一行入城,安頓他們住下。

  這是一座宅院,雖然不如他們在襄陽的舊宅寬大,卻收拾得很整潔,各種用具也算齊備。

  黃承彥夫婦很滿意。

  諸葛亮能安排得這麽妥當,說明他雖然入仕不久,卻有一定的財力。拋除周忠引薦的成分,諸葛亮受天子器重必然是原因之一。

  這一點,從諸葛亮說起天子時的眼神也可以看出。

  除了天才遇到天才的惺惺相惜,更有良臣遇到明君的幸運。

  “你們先在這兒住著, 待天子召見之後,再作安排。”

  龐統有些迫不及待。“大概要多久?”

  “不會太久。”諸葛亮說道:“你若是無聊, 可以到附近走走, 不要走得太遠就行。這周邊住的都是朝中官員,有些人也許就是你將來的同僚, 提前熟悉也是好的。”

  龐統滿意地笑了。

  諸葛亮又對蔡夫人說道:“蔡令史就在左首第一區,門前有闕的便是。夫人若是有興趣,不妨去看看。她那裏書最多,古今中外的都有,其中有不少是西域商人安東尼收集來的。”

  蔡夫人心領神會,點頭答應。

  她在路上就聽說了,朝廷有意設立西域商會,整合西域胡商,統一管理絲帛的外銷。蔡瑁特地派人趕來,讓她多留心一些相關的消息,盡可能為襄陽蔡氏爭取一些利益。

  她雖然對蔡瑁的唯利是圖不太看得上,但事關家族利益,她也不能坐視。

  既然蔡琰與安東尼有交情,她自然不能錯過這個機會,一定要想辦法去拜訪蔡琰。

  襄陽蔡氏與陳留蔡氏本是一脈,都是蔡國後裔,最近的源源可以追溯到百年前。

  黃月英問道:“諸葛兄,女騎馬督也住在附近嗎?”

  “在後麵一排,左首第三間。不過她大部分時間都不在家,你若想見她,等我消息便是。”

  黃月英連連點頭。

  諸葛亮安排好之後,隨即趕回行宮,向劉協匯報。

  劉協正在接見關中士紳,堂上堂下坐了一大群,數量接近百人。

  這麽多人見駕,隻有一件事:請天子遷都關中。

  為首的是兩個人。一個是前太仆趙歧,一個是前涼州牧韋端。

  諸葛亮上堂的時候,趙歧剛剛發言完畢,餘音嫋嫋。

  劉協笑眯眯地看著趙歧。“趙公,你在太原一年有餘,休養得不錯啊,浩然之氣很足,不愧是為《孟子》作注的人。你那部《孟子注》我看了,很受啟發。”

  趙歧傲然而笑。“陛下謬讚,臣愧不敢當。”

  “不過,這遷都關中不像你的計劃。”劉協看向趙歧身後的陳宮。“莫不是陳公台的建議?”

  趙歧的神情有些尷尬。

  陳宮也有些意外,他抬起頭,看了劉協一眼,看到了劉協眼中的笑意,這才鬆了一口氣。猶豫片刻後,他起身出列,伏地而拜。

  “陛下明鑒,這是趙公首倡,臣隻是略有補遺而已。”

  “平身。”劉協伸手遙扶。“說說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