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 身不由己
作者:莊不周      更新:2022-03-05 00:56      字數:2158
  大致上,劉協讚同諸葛亮的意見。

  迅速達成議和看似有助於實現天下太平,但那隻是表麵的太平。山東大族得不到應有的教訓,將來必然會成為推行新政的阻力。

  如果朝廷不能實現對山東的有效控製,以山東財力補涼州產出不足就無法實現,長治久安也就沒有現實基礎,山東、山西的對立依舊存在,文化共同體的意識也無法形成。

  因此,他更希望能慢一點,穩一點。

  但形勢不由人,所有人都渴望和平的時候,阻礙和平的實現就是絕對的政治不正確。

  尤其是對深受儒家思想熏陶,非常容易走極端的讀書來說。

  一旦有人從中蠱惑、煽動,再來一次上書的群體性事件,臉上可就不好看了。

  所以,明明不想談,也隻能談,他能做的就是盡想把握節奏,並將責任推到袁紹一方。

  希望袁紹能硬氣一點,不要輕易跪。

  劉協和諸葛亮討論的重點是振興關中。

  關中曾經是陸海,八百裏秦川為秦統一天下奠定了物質基礎。但漢帝國初期對秦政的反思在取得了豐碩成果的同時,也留下了一些嚴重的後遺症,尤其是儒學大興之後。

  學者對秦政的反思大多著眼於道德層麵,卻沒有對經濟、軍事層麵做足夠的細致研究,仿佛秦統一天下隻是殘暴而已。

  這顯然是片麵之辭。

  沒有一個政權可以僅靠殘暴就統一天下, 包括後來的蒙古和女真, 勝利的背後必然有更為複雜的原因。如果不能實事求是的進行研究,隻是從道德層麵進行批判,所得的結論很難起到指導作用。

  劉協希望諸葛亮等人對秦政進行梳理,取長補短, 做到真正的以史為鑒。

  在赤眉毀壞關中之後, 時光又過了近兩百年,因戶口太多, 墾荒過度造成的環境破壞漸漸恢複, 關中又有了成為都城的物質基礎。

  在劉協到達關中之後,就有人提過, 天子不必回洛陽, 可以在關中建都。

  劉協沒有立刻給出答複,借勢進行深入調研,對之前的度田成果進行複驗。

  他對司徒趙溫不是很信得過。

  趙溫老了,不複年輕時的豪邁和勇氣, 很多事情做得很敷衍。後患不小。

  這是老臣們的通病, 謹慎有餘, 開拓不足。

  罷免大司農張義, 越級提拔少壯派劉巴, 就是希望能有所觸動。

  “關中能供養的戶口有限。”諸葛亮列舉了一串數字後, 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南有秦嶺阻隔, 益州的錢糧運到關中的代價太大。東有砥柱之險, 山東的錢糧也很難西運。從長遠來看, 關中隻能做為陪都,不能做國都。”

  劉協點點頭, 又道:“但定都洛陽的弊端也很明顯,太安逸了, 朝臣的心態遲早會發生變化。”

  諸葛亮表示讚同。

  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沒有完美的答案。

  可是就當前而言, 關中的戶口還遠遠沒有到達可以承受的上限,這個問題還沒有到必須麵對的時候, 他們可以慢慢研究。

  有郎中來報。“陛下, 大司農劉巴求見。”

  “請他進來。”劉協說道,想了想,又道:“孔明,你去迎一下。”

  “唯。”諸葛亮應了, 快步走了出去。

  不一會兒功夫,諸葛亮和劉巴並肩走了進來, 有說有笑。劉巴來到劉協麵前, 躬身施禮完畢,直接說道:“陛下,臣冒昧,敢請孔明為丞。”

  劉協微微一笑。“你的確太冒昧了。”

  劉巴也笑了。“臣自知冒昧,但不能不試一試。如此聰明而務實的年輕人太少了。之前的大司農丞程壹雖然務實,卻不夠聰明,一門心思隻在屯田。遇事也不知忍讓, 一味硬抗。雖然沒錯, 畢竟耽誤了正事。”

  劉協眉梢輕揚,暗自讚歎劉巴有識人之明。

  諸葛亮的高明之處不僅在智商, 更在情商。他能讓被他收拾過的人都沒有怨言,反對他敬佩有加。即使是驕傲如關羽,也被他順著毛擼得眉開眼笑, 這一點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

  “朕可以讓他去見習,卻不能讓他擔任大司農丞。”

  “見習也行,不如就讓他做戶曹尚書吧,臣以後的公務就與他交接。”

  劉協哭笑不得。

  少壯派有幹勁,卻也特別自信,一點也不把自己當外人。

  朕身邊的人如何安排,還要你來說三道四?

  諸葛亮的確很適合做戶曹尚書,但他不僅僅能做戶曹尚書,朕對他有更高的期許。再說了,現在的戶曹尚書做得也不錯,總不能因為不滿你的意就撤了吧。

  劉協示意賜座,讓劉巴坐下說話。

  劉巴謝了恩, 隨即取出一些賬本,開始匯報眼下關中的各項事務, 以屯田為主,包括水利、桑田、牧業、漁業、運輸,林林總總。

  賬本是為劉協準備的, 劉巴根本不用看,大量的數字張口就來,劉協連翻都來不及翻,不得不多次打斷劉巴,讓他慢一點。

  在劉巴匯報工作的時候,不斷有郎官來匯報有人求見。等劉巴說完,殿外已經有十來批人候著。

  劉巴視而不見,泰然自若地對劉協說道:“陛下還有什麽不明白的,臣一並回答。”

  劉協點點頭,將手中的賬本合上。“具體的數字,朕會安排人核實,明日再找你商議。你先說說荊州來的絲帛是怎麽回事,又準備如何處理。”

  “唯。”劉巴從另一個袖子裏掏出一卷紙,送到劉協麵前。“這是最近幾個月從武關來的荊州商人及絲織品等級、數量,臣已經命人全部扣押,準備統一收購,以免他們各自為戰,擾動價格。”

  劉協接過紙卷,迅速掃了一眼,隨即皺起了眉頭。

  名單中的一大半是南陽大戶,剩下的一小半是南郡大戶,以襄陽周邊的為主。除此兩項之外,隻有零星幾個,數量也很有限。

  “這是荊州的商戶?”

  “南陽是荊州第一大郡,戶口占南陽之半,商戶多也是正常。這兩年南陽無戰事,物阜民豐。”

  劉協立刻聽出了劉巴的言外之意。“既然南陽這兩年物阜民豐,為什麽給朝廷賦稅卻少得可憐?”

  劉巴笑笑。“南陽是帝鄉,又有很多功臣之後,不用交稅。所以,臣打算借此機會收點商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