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 人心所向
作者:莊不周      更新:2022-03-05 00:56      字數:2201
  建安三年八月,在關中迎來秋收之際,周忠的出使也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劉表、劉繇先後上表,正式承認朝廷正朔。

  他們原本就是朝廷任命的官員,隻是與朝廷斷絕了聯係,如今在周忠的努力下,又恢複了聯係,順理成章。縱有微過,也是瑕不掩玉。

  而袁紹的上表就顯得意義重大。

  時至今日,山東州郡已經隻剩下兩派:一派向朝廷稱臣——哪怕隻是名義上,一派依附袁紹,拒絕向朝廷稱臣。

  袁紹上表議和,意味著州郡分據的局麵有可能打破,天下太平的機會就在眼前。

  在天下大亂十幾年之後,沒有人可以抗拒這樣的誘惑。

  劉協也不能,否則他就是窮兵黷武,就是秦皇、漢武式的暴君,甚至更差。

  接到袁紹的上表,劉協翻來覆去地看了幾遍,最後一聲歎息,下詔召開臨時朝會,召集在關中的大臣議政。

  不管他願不願意,必須表現出足夠的重視。

  鎮西大將軍韓遂、司徒趙溫、剛剛上任的大司農劉巴自然在朝會之列,就連遠在北疆的假太尉楊彪、招撫益州的司空張喜都“及時”地趕了回去。

  對這種巧合,他們都表示是天意,天下太平、大漢中興的天意。

  是不是天意,沒人說得清。

  但肯定是人心。

  人心所向,眾望所歸,形成的合力勢不可當。就算是一心想立功的鎮西大將軍韓遂都不願意成為眾矢之的,反對議和。

  朝會一開始,楊彪、趙溫、張喜三人就不約而同的起身,向劉協賀喜。

  楊彪甚至激動得老淚縱橫。

  “自中平元年黃巾之亂以來,至今已經十四年,天下終於可以太平了, 可喜可賀。夫子曾說,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今陛下施政三年,便能終結亂世, 恢複太平, 合乎夫子之道。”

  話音未落,附和聲一片。

  甚至有人直接喊出了“陛下就是有聖人”的口號, 搞得劉協都有些不好意思。

  這馬屁拍得也太直接了。

  不過他更清楚, 與其說是拍馬屁,不如說是將他架了起來, 讓他無法拒絕袁紹議和的請求。

  拒絕了, 那就不是聖人,是昏君。

  這麽好的機會,你不肯議和,你還想幹啥?

  所以, 是否接受議和的問題還沒開始討論, 就有了結果。

  議和, 必須接受議和。

  但怎麽議和, 就沒那麽容易取得一致了, 甚至一開始就開始了激烈的交鋒。

  韓遂首先提出, 袁紹身為渤海太守, 以武力擅奪冀州, 逼死朝廷委任的冀州牧韓馥, 又率冀州之眾南下侵奪兗豫,多次拒絕朝廷的征辟, 叛逆無疑。即使他現在俯首稱臣,也不能將既往的責任一概抹除, 至少不能承認他的冀州牧,應當恢複渤海太守的身份。

  韓遂的話音未落, 立刻有人提出反駁。

  袁紹的確有不臣之舉,但這些不能完全怪他。當時先是董卓亂政, 隨後又有李傕、郭汜等人把持朝政, 州郡起兵,並不是針對天子,而是針對董卓、李傕、郭汜等人。

  不等韓遂反駁,那人便直接對韓遂開了火。

  你韓遂不也曾起兵進攻關中?

  韓遂當場就啞火了, 臉色鐵青的坐了回去。

  劉協特意打量了一下那個戰鬥力極強的年輕人。他對這人沒什麽印象,看服飾, 像是三公府中的掾吏, 具體是哪個府,又是什麽官職,他就不清楚了。

  鎮西大將軍韓遂挨了當頭一棒,其他人就更不敢輕易發言了。

  天下大亂十幾年,誰敢說自己一點責任也沒有?既然大家屁股上都不幹淨,何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以大局為重?

  雖然沒人這麽說, 卻已然成為共識。

  為了避免無謂的爭論,劉協直接提出最關鍵的問題:以何種條件接受袁紹的稱臣為宜?

  片刻的沉默後, 楊彪起身。“臣以為,當委任袁紹為冀州牧,使其率部回冀州, 安撫百姓。待百姓安定後,再征其入朝為宜。”

  劉協不置可否。

  一旁有人舉起手。劉協轉身看去,倒是個熟人,正是楊阜。

  楊阜與薑敘一起,率部隨劉協入關中,一路上多有接觸。受楊修影響,再加上涼州人的身份,楊阜對新政大體上還是支持的。

  劉協點頭示意,楊阜起身,先向劉協行了禮,隨即又向楊彪行禮,報上姓名、籍貫、官職。

  “敢問太尉, 袁紹需要多久才能安定冀州?若是一直不能安定冀州, 朝廷是該罷免他,還是提前征他回朝?若是袁紹拒絕入朝,朝廷又當如何處置?”

  楊彪向劉協再拜。“陛下, 楊阜所言有理,但事急從權,不宜催迫。臣以為,可以三年為期。時間太短,安撫難以見效。時間太長,又容易滋生問題,養虎為患。”

  劉協還沒說話,楊阜又追問道:“若是三年之後,袁紹又改了主意,不肯入朝呢?”

  楊彪回頭看了楊阜一眼,有些不快。“三年之後,若袁紹不肯入朝,我當引咎自免,身執戟盾,以討袁紹。”

  楊阜剛要說話,司空張喜站了起來。“陛下,臣附議。若三年之後,袁紹不肯入朝,臣願與太尉一起為行伍,決死於陣前。”

  劉協笑了。“難得司空這麽勇悍啊。”

  張喜老臉一紅。“臣雖老邁,為天下蒼生計,不惜一死。陛下,臣自益州起程時,益州牧劉璋及益州豪俊聞說袁紹請降,無不歡欣鼓舞,翹首以盼。陛下若能赦免袁紹,則益州必隨其後。”

  劉協盯著張喜看了一會兒,將湧到嘴邊的話又咽了回去。

  進駐關中後,他找個機會問了司徒趙溫,確認推薦劉繇為揚州刺史的就是張喜。

  毫無疑問,張喜推薦劉繇為揚州刺史不是為了朝廷著想,而是為了袁紹。

  袁紹的後妻就是劉繇的族人,劉繇的兄長劉岱更是袁紹的死黨。袁紹逃離洛陽,北上渤海時,一度將家屬托付給劉岱。

  他很想質問張喜一句,但現在不是合適的時候。

  劉繇也有條件的向朝廷稱臣了,追責張喜,必然涉及劉繇。

  更重要的是,他也想趁此機會兵不血刃的將益州收回來。

  有荊州、益州在手,朝廷錢糧緊張的問題將得到極大緩解,說話的底氣也更足。

  大丈夫不爭一時意氣,將來再慢慢算賬。

  反正以張喜的脾氣,急流勇退是不可能的。